【人物简介】
张钟爱,女,1955年出生,南京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名中医谢昌仁学习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全国首届名老中医继承人,南京市名中医。先后任南京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老年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陵老年大学兼职教授。
跟随名医抄方求学江苏新医学院
【口述内容】
我1955年出生,在我童年的时候,父母亲就希望我一个女孩子长大后做医生,也比较适合我的性格。1970年,我初中毕业,那时没有任何升学的途径,只能参加工作。也许是阴差阳错吧,我被分到南京市卫生局,经过再分配,进入到南京市中医院,时间是1970年的12月,从那时候算到现在,连头连尾有55年了。当时我16岁不到,他们都说我到医院来的时候是童工。
文革期间医院没有一个很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医护工一条龙”,好多专家、医生都被造反派打倒了,医生和护士都被分成各个班次。我们来的时候叫学员,实际上就是学徒。来了以后怎么安排?当时号召要建战备病房,要挖防空洞。其实医院对我们来的这一批年轻人还是重视的,虽然说那个时候很多知识分子被打倒了,但医院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地方,还是觉得要对我们新来的人进行培养。怎么培养呢?半天挖防空洞,半天上课。上什么呢?中医基础理论。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就是医院里面一些老中医,包括已经去世的莫燕新、张明德,他们也是大学毕业来南京市中医院的,给我们做中医基础培训。
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半年左右,我们当时来的20多个人,根据在学习班学习的成绩,一部分学医,一部分学护理,一部分学药剂,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到后勤。我属于学习还比较好比较认真的,幸运地被分去学医。当时还有蒋雅萍,跟随陈寿春主任学儿科,我到内科。
张钟爱(左)与恩师谢昌仁教授合影
南京市中医院内科当年云集了一批老专家,如傅宗翰、谢昌仁、陶俊时等。需要选老师跟师学习,谢昌仁老师可能觉得我是可造之才吧,就选中我跟随他抄方。从此我就正式开始学习中医和跟师抄方这么一个过程。我跟着谢老抄方一直抄了四、五年。1974年,谢老去江浦汤泉公社做巡回医疗,他是巡回医疗队的队长,就把我带下去了。我和谢老在那儿待了大概有八个月,到农村,到基层,送医送药,为当地的农民服务。
除了回家,我跟随谢老学习,抄方,查房,几乎是寸步不离。就这样,一直到1975年搞工农兵上大学,每个医院都有名额。我非常有幸,1975年8月,被推荐上江苏新医学院,那时江苏新医学院有一个中医系和医疗系,我在中医系。1978年,我刚进校半年多,中医系就变成南京中医学院了,现在叫南京中医药大学。
因为跟随谢老抄方四年多,对中医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并且已考取了处方权。抄方经历对我去上学是一个莫大的帮助,在同一批学生当中,我已经领先人家很多,汤头背了,临床病人也接触了,整个辨证论治的思路也比较清楚。我们当时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村的、部队的,有企业的、厂矿的。但像我这样直接来自医院的还是很少的。因为有中医学习的基础,所以我在学校里面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通过专业学习,我感觉我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提高。因为当时江苏新医学院所有的临床老师都是省人民医院和省中医院以及中医药大学的教授,都是相当知名的大师,他们给我们上临床课,上基础课,并且学习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确实让我获益匪浅。
很多人问学中医有没有什么诀窍?我个人觉得,从零基础开始启蒙进行中医的传承,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胜过高中毕业再去大学学中医这样一种模式。为什么呢?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父母亲就说,叫幼学如漆,就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背这个东西,汤头歌就背得很熟了,然后到学校再把理论一结合。所以,带教老师都觉得我“非常灵光”,其实是因为原来有基础。
左起:谢佑宁、谢昌仁、张钟爱
我作为从南京市中医院送出去的学生,我觉得毕业后也应该回到自己的医院。所以,毕业以后就回到南京市中医院,搞内科临床。那是1978年,形势已经趋于平稳了,医院的管理也比较规范。这时,谢昌仁老师已是我们大内科主任,他是带我的老师,对我肯定熟悉也有感情,自然我对老师感情也很深。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市卫生局大力推行中医师承工作,谢昌仁老师与我,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师带徒的关系。我一边工作,一边跟师学习,期间,帮助谢老整理了《谢昌仁临床医学集锦》这本书。那时没有电脑,没有任何的辅助设备,就是用笔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然后誊改。谢老这本书得到南京市卫生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出版社出版。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搞全国首届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在全国选了500名名中医,然后再双向选择学生。当时我们医院推选名老中医丁泽民,学生丁义江;名老中医谢昌仁,学生张钟爱。可惜那时傅宗翰先生已经去世了,如果傅老没去世,我个人认为他应该也在首届名老中医行列中的。记得我刚进医院的时候,傅宗翰是我们的院长,他给我们讲课。我非常敬佩傅老的思维,傅老的脉案,那个文笔,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傅老的文案,像文言文一样妙不可言,字也非常漂亮。
我们是全国首届名老中医师承班第一届学生,当时有年龄档要求,一定要满36周岁;然后一定要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要有多少年的医龄。我大概正好达到这个条件,所以也成为第一届学生。当时,南京市中医院就丁义江和我两个人。现在,我们的同学有不少已经是国医了。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班第一届学员学习三年,通过国家考核,然后再毕业。这个就算第三次跟师谢老学习了。第一次是医院的双向选择,第二次是市卫生局组织的拜师。匆匆几十年间,我一直师从谢昌仁老师,传承他的医术。
2019年8月23日,金陵医家谢昌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南京隆重举行。图为张钟爱在纪念会上发言
【历史现场】
1912年出生的干祖望先生,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创始人,2011年荣获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张钟爱回忆说:干先生曾经担任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我们定期都要到北京去培训,干老会讲授他的临床经验或者养生经验,他那时候90多岁了,身材瘦小,精神很好。他是做编辑出身,文笔很好。因为他是上海人,讲课时有许多人都听不懂。我就做他方言的翻译,用普通话帮他翻译。
简便验廉金陵医派的特色
【口述内容】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上工作,我今年虚70岁,也算古稀了,但是我的医龄已经有50多年,这是历史的一份馈赠。在我这么小的时候,就打上了中医这么一个印记,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终生难忘。所以现在人家问我,你觉得学中医从什么时候开始好?传承什么?我觉得就从一张白纸开始,越年轻越好。
张钟爱(前排左二)与硕士研究生合影。后排左起:李倩、孙霞、毕宁娜、叶文君
2005年7月,张钟爱(前排左三)参加硕士研究生邵波(后排左一)、钱伟(后排左二)毕业答辩会
学校教育,把理论提升了,但是手把手地跟师学习非常重要,关键在于自己要能钻进去。现在有些跟师可能是为了跟师而跟师,我们那时候还是踏踏实实地在向老师学习。跟着名老中医我学到什么?我觉得除了医术之外我还能学到他们的医德。我们医院这些老中医老专家都是金陵医派的代表人物,在整个南京地区是非常有名的,比如谢昌仁、傅宗翰、丁泽民,儿科的陈寿春,妇科的曹光普,针灸科的彭慕贤,我来的时候他们都还在。他们都是在南京地区响当当有名的老中医。
老专家上门诊,病人很多。值得敬佩的就是他们对待病人总是不厌其烦,永远看不到他们对病人发火。像谢昌仁老师,我跟他上门诊,每天都要拖班。我都不耐烦了,我觉得肚子饿得不得了,但谢老他能耐受。后来我也学到了,跟谢老上门诊,我那天早晨一定要吃得特别饱,我要吃蛋炒饭,要弄点油,吃得特别饱,不然的话一直拖班,拖到低血糖。但是,老先生们都不厌其烦,而且不管病人多迟,要加号,都能加。因为过去交通也不方便,江宁、浦口、六合过来的病人,这已经算比较远的了,外地相对少一些,也有,老先生们从不会推辞的。所以我学到他们的医德医风。而且过去也没有奖金,挂号费就几毛钱、几分钱,人家还是一如既往。这个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对病人要有慈悲之心,我觉得我也是这样做的。人家说我现在越长越慈祥了,中医都是这样的,看病人都要有这种好的态度。
再一个就是我们金陵医派的特色,我们谢老在处方用药上面,那个叫简便验廉,这是他的特点,我印象特别深。比如治疗胃炎的加味连苏饮,我经常也会用到;比如谢老比较喜欢用的黄连温胆汤,那都是相对来说很便宜的方剂,又能解决问题,病人的负担也不重,受众也是比较多的。所以,简便验廉是我们金陵医派用药的一个特色,用量也不是很重,但效果十分好。谢老写的书上有个词叫“效如桴鼓”,就是虽然用量轻,但是能达到它的目的,因此还是受病人欢迎的。
张钟爱(中)在病区查房
当然,从我个人来讲,现在医学不断的在发展,中医中药也在发展,有很多东西也是跟现代医学要结合起来。所以,现代的一些检查的手段,我们也用,为什么不用呢?既然有了,就可以去用。用了以后,第一,有一个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第二,病人也有一个前后的对照。第三个,从保护医生的角度讲,有据可查,现在病人也很聪明,你必须要有比较完整的中医理论去说服他。
中医中药有它的优势,第一,副作用比较少。第二,可以辨证,可以在你全身的基础上辩证地去处理。第三,一个优秀的中医不会特别过多地干预,主要的还是调整平衡,我们中医的特点其实是调整。人只要达到平衡,很多状态就可以维持下去。我们老年人,只要维持一个平衡,维持一个好的生活质量,其实就可以了。
2018年,张钟爱应邀参加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发展南京论坛
【历史现场】
在张钟爱印象中,谢昌仁老师曾经医治过一位无名热患者。那个病人发热发了有40多天吧,一直住院,一直没有缓解。最后,谢昌仁老师用中药的一个传统方剂——达原饮,治疗好了这名患者。很长时间的无名低热,是用中药来治好的,病人还是非常感激的。
张钟爱说:其实从金陵医派的地域性来讲,江南这一带的时病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梅雨季节的病,比如夏暑的一些病。很多临床上的这些事例,说明我们中医中药能够解决许多常规治疗不能解决的问题。
中医最大的特点是顺应自然
【口述内容】
从医这么多年,我觉得中医最大的特点还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很多东西是不能分割的,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我们医生,很多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把这个人弄成什么样,或者硬要把他掰成一个什么样,而是要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他生存的质量,减少他的痛苦。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医生最要注意的事情。现在有很多说法,叫做西医是明明白白地去把你治死了,中医是糊里糊涂的就把你弄活着。或者有好多人说,看中医就是时间长,药效慢。其实我会一再地跟病人说,不是说中医的疗效慢,是所有来看中医的,99%是慢性病,几乎没有患急诊的患者来看中医的,因为现在的医疗条件在发展,急诊的病人他会选择去看西医。
其实中医也可以看急诊。谢昌仁老师之前曾经做过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的主委,他一直强调中医可以治急诊。比如说中医的《时病论》,对于急症其实是有帮助的。我自己也有体会,比如说呼吸道的感染,用一些中药,对病毒性的感染,包括现在的新冠,效果是很好的。还有就是一些急性的咳嗽,很多同事也会找我开咳嗽药,人家开玩笑叫一贴灵。中医治急症也很好,不是只能治疗慢性病,只是病人在选择上,大多慢性病病人会看中医。
《慢病的治疗与养生》书影
我60岁退休,目前医院还在返聘,主要在名医馆,也上特约门诊,看到不少有趣的病人,也收集了一些有趣的病例。我觉得,现在病人对中医的信任度和热爱程度越来越高,这也说明我们的祖国医学在不断地深入人心。过去来看中医是老年人多,现在中年人、年轻人也来了。我个人认为,因为我自己也进入老龄化了,我的理念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疾病它是增龄性的改变,所以其实人和自然是相互对应的。老了,我们不怕,只要生活质量能保证就行。因此,对老年病,我还是这样想的,有些它就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有点斑块了,有点腔梗了,怎么去预防?有各种的方法。第一个,好的生活方式很重要,这个老年人都知道。第二个,就是可以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医生去咨询一下,哪些需要去干预。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度的干预、过度的治疗,有的时候也未必就好。我常常说,有些东西就是必须是跟自然相结合的,我们常见的老年病当然是机体的衰老了。从我们中医角度讲,这个时候都是从补肝肾,或者活血、化痰、去瘀等方面去考虑。但是,是不是都要用药来治疗呢?还是根据实际情况的。有些时候从生活方式上,在饮食结构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很好。但是,如果出现指标的异常或者是症状的异常,那还是要积极地干预。
我觉得现在有些老年人生活水平高了以后,太关注身体健康了,然后就变成老年性的焦虑。现在老年性焦虑蛮多的,因为到一定年龄,就觉得靠死亡比较近,可能比较恐惧。实际上我们还是要正确对待。很多病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不是因为这个病越来越多,是因为人活得越来越长了,所以这些病就出现了。因此,正确对待。
张钟爱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录制
【历史现场】
新冠期间,张钟爱有一个同学的哥哥在美国感染了新冠,60多岁,医院不收。
张钟爱介绍说:我同学就跟我住一块,经常晚上跟他哥哥视频门诊,我看他的舌苔,给他开中药处方传过去。美国可以买到中药,但是种类不全,有些买不到,比如麻黄买不到,麻黄买不到就用其他的替代。所以,就用中药的方子治新冠,他就痊愈了。
【采集时间】2024年7月2日下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