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白衣,守护生命;一盏提灯,点燃希望。他们是甘于奉献的白衣使者,也是救死扶伤、奋不顾身的战士。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的护士节恰巧也是母亲节,我市2000余名护理工作者以女性居多,多重身份让护理工作者有了共同的责任,那就是守护。在这个专属于护理工作者的节日,记者走近标兵代表,聆听他们的无悔付出和热爱坚守。
黄洁:坚守岗位的二胎孕妈妈
在市中医院呼吸科,主管护师黄洁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病房。作为一名已经怀孕四个月的二胎妈妈,黄洁却并未因此获得“特权”。对于身处临床一线的她而言,一旦投入工作,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个孕妇。黄洁说,科室人手紧张,任务繁重,她不能给大家拖后腿。
2010年,黄洁进入市中医院呼吸科工作,今年恰好是第15个年头,黄洁认为从事护理工作一定要胆大、心细、有耐心。“呼吸科以老年患者居多,在为他们治疗的过程中,要更加热情一点,有些老人记忆力下降,需要反复提醒他们服药的时间和用量。”黄洁说,良好的沟通不仅能缓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还能让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没有白天黑夜,无法完整享受各类法定假期,黄洁最遗憾的还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女儿今年10岁了,外出旅游时黄洁几乎都会缺席,但孩子却格外懂事,完成作业的同时还帮着做些家务。得知妈妈将给自己添一个弟弟或妹妹,女儿兴奋地对黄洁说:“妈妈,太好了,我终于有伴了,但是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哦!”看着女儿天真的脸庞,黄洁觉得自己再辛苦都值得了。
业余时间,黄洁努力钻研专业书籍,不断提升个人技能。她说,虽然这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却与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相连,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更精湛的技术操作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在工作当中,我始终坚守着对医学事业的初心,未来,这份信念也将持续支撑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洁说。
束文静:争分夺秒为生命而战
天色渐晚,医院的前沿窗口“急诊科”越发忙碌起来。
“文静姐,有个小朋友误把药片当糖丸吃了,需要洗胃,你快来看看……”晚上9点多,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大厅人来人往,一片忙碌而紧张的状态。急诊科副护士长束文静在同事的呼唤下,立刻来到洗胃室,准备洗胃机及相关器材,帮小朋友洗胃。“别怕啊,我们吐出来就好了。”束文静一边拍着孩子的背一边安抚道。
刚处理完手中的急诊病人,束文静又接到120出诊指令,她来不及休息,迅速拿起急救箱,以最快的速度出车,投入到另一场急救中。
束文静是江阴人,2009年来到市人民医院工作,并在靖江落户安家。2013年,她调到急诊科成为一名急诊科护士,至今已有11年。“急诊室每天都在‘上演’突发情况,这里就是生死较量的‘战场’,所以我们的工作紧急、复杂、多变。”束文静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两个人的工作非常忙碌,家里两个孩子主要由老人照顾,但令她欣慰的是,孩子们都非常懂事,非常支持她的工作。
夜色浮沉,不管是登记病情、配液输液,还是处理紧急创伤、抢救急性心梗……像束文静一样的急诊护士们总是步履匆匆,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我就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当记者问起束文静的心愿时,她坦言道:“虽然工作辛苦,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把它做好,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我们有责任守护好每一个生命的健康。”
徐桂秋:甘做“红色信使” 传递生命希望
有人把采血护士形容为“红色信使”,一端是等待救治的患者,另一端是捐献爱心的献血者,而她们是一群在中间传递生命希望的使者。今年51岁的徐桂秋是市血站采血一线护理员,自1995年到采血一线工作,她已经在这个岗位奋斗了29年。
作为一名资深的采血护士,徐桂秋对采血技术颇有心得:“穿刺的时候必须‘一针见血’,由于采血使用的针头较平时打针用的更粗,不少人看见之后会觉得害怕,唯有一次穿刺成功,才能消除他们的顾虑。”徐桂秋说,采血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血管条件都存在个体差异,想要一次穿刺成功,不论是进针的角度,还是血管的挑选都需要格外注意。在采血过程中,为了安抚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徐桂秋常常会与他们交谈,在她看来,献血过程中的沟通解释和优质的服务是增进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理解度、提高其对无偿献血支持和参与度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增加他们日后成为固定献血者的可能性和助力,从而不断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
节假日一般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对于徐桂秋而言,意味着献血人数增加,相应采血量和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一般越是到假期,我们的工作就越忙碌。为了保障全市临床用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徐桂秋说。
“在这个岗位上,我看到过太多触动人心的事。”工作多年,一个个鲜活的事迹,一位位无私的献血者,让徐桂秋对“血液采集”这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徐桂秋不仅以身作则,至今已捐献全血7100毫升、43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她的善举也激发了家人和朋友们的热情,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徐桂秋说,“今后,我会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努力,为市民的献血和用血保驾护航。”
李艳红:把最真挚的爱心奉献给最爱的护理事业
5月10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病房里,城南中心卫生院外科护士李艳红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尽管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但她和同事们每天都会提前到达医院,逐一检查住院患者的身体状况,监测他们的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及时反映出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稳定。
“李护士,你来了啊,我今天感觉好多了。”因胸痛入院的王大爷已经住院近一周,看到李艳红来巡视病房,便热络地与她打起了招呼。很难想象,就在几天前,这位老人还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从事护理工作27年来,李艳红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凭其深厚的专业能力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多次参与危重病人的转运与抢救,也多次从死神手里挽救了生命,实践着白衣天使的爱与温良。
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一名业务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其作用不比医生小。李艳红从入行之初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只要有机会,她就跟随医生查房、会诊,跟护士长学习、交流护理技能,她还积极参加科室的课题研究。空余时间,她都会静下心来,钻研一些专业书籍,不断深化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沟通宣教到专科护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只要涉及患者护理的每一个环节,李艳红都力争做到最好。27年的护理工作经历,让李艳红逐渐褪去青涩单纯,把最真挚的爱心奉献给最爱的护理事业,以一双温热手、一颗怜悯心,将职业当成事业做。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男性护理工作者崭露头角,全市十余名男性护理工作者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好、抗压能力强等优势,在部分医院的手术室、重点专科等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夏伟:手术室里的“男丁格尔”
中午12点多,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的周夏伟还在忙碌,忙得一身汗。他每天不光要在手术医生赶到之前,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还要准备好各种器械,密切配合手术医生,甚至还要肩负起搬运病人的体力活。“我们正常是8点上班,但因为手术情况不固定,加班到凌晨都是有的,吃饭更不要说了,有空就赶紧吃两口。”周夏伟告诉记者,他们科室其实很多人都有胃炎,忙起来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吃饭。
平日里,同事们总说周夏伟是“女儿国”里的“暖男”,不仅因为他是医院少有的男护士,还因为他热情肯干,乐于助人。13年的工作锻炼,他将每个外科医生的喜好习惯默默记在心里,手术时总能做到游刃有余,配合无间。
“坦诚说,我最开始选择这份职业就是因为它就业前景好。但一次实习的时候,我参与抢救了一位心跳呼吸都快没有的病人,当时抢救回来后,我心里真的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周夏伟告诉记者,从那时候开始,他意识到,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患者的健康是他最需要在意的事情,这也坚定了他前行的道路。
作为一名“90后”,周夏伟性格爽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并向学术期刊投稿,目前已发表论文3篇。
周夏伟说:“现在护理工作不再是女性的‘专利’,男护士在体力、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上更有优势,以后会继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陈凯明:扎根靖江29年 做特殊人群的守护者
“谢谢你3年来的陪伴和照顾,我出院前可以再拥抱一下你吗?”听到患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感谢,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男区)主管护师陈凯明内心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从最初从业时的不安,到现在的热爱,他坚守精神科护理岗位29年,用耐心和陪伴换来了一次次爱的双向奔赴。
“我的父亲、爷爷都是医生,自幼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陈凯明说,自己最初学的中医,了解到男性护理员紧缺,毅然转到了护理专业。1994年,在三峡移民政策和学校老师的建议下,20岁的陈凯明只身来到靖江,扎根靖江。
由于精神科的特殊性,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通常较长,没有家属陪护。陈凯明坦言,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沟通技巧,安抚好百余名患者的“坏脾气”,努力成为他们的“家人”。
“阿力(化名)今天表现很好,大家为你点赞。”阿力病情好转的背后,是陈凯明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刚来时非常抗拒治疗,跟他交流一个多星期后,才慢慢对我敞开心扉。”陈凯明说,为了帮助阿力走出情绪的阴霾,他鼓励阿力竞选病区小组长,给了阿力很强的价值感与自豪感。“我们给的关怀,他们其实都记在心里,也会变着法来回应你。”陈凯明说,一个微笑、一次主动帮忙,都是患者表达感激的方式。
“我理解你”是陈凯明和患者沟通时最常说的话,他坚信,只有真正负起责任来,走进患者心里,才能最大程度解决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