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江苏:为“鱼米之乡”增添“营养”标识

  江苏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千里沃野孕育丰收,江河湖海滋养民生。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如何让这片膏腴之地不仅“产得多”,更能“产得好”?答案藏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深刻转变里。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我们要依托农业大省的坚实基础,加快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为“鱼米之乡”增添“营养”标识。

  江苏农业的底子厚,用不足全国4%的耕地养活了全国近6%的人口。但同时,江苏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仍不够合理,一些地区居民油脂摄入超标,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供给和消费不足,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并存。问题背后,是对营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今天,人们不仅要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营养平衡,还需要维生素、矿物质、各种功能成分等丰富合理的营养元素。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关注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关注种类丰富和营养提升,在农业发展中更多体现“营养导向”。

  转变的突破口,在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每种农产品都可以催生营养型农业,比如,研发高叶酸小米属于品种创新,开发全谷物产品属于加工创新。江苏拥有雄厚的农业科研基础和产业转化能力,我们要将科研力量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营养价值的全面提升。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作物育种、加工工艺等环节的迭代升级,让传统农业向更营养的方向迈进。

  深耕营养型农业,离不开人才体系的支撑。如何开展品种创新以适应越来越高的营养需要?如何让营养型农业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这些问题需要专业人才找到答案。江苏省拥有一批农业领域顶尖学府,每年培养大量农学、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人才,他们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技术落地的关键力量。我们需进一步打通“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人才贯通机制,让懂农业、通营养、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产业链的延伸,是营养型农业落地的关键一步。江苏省发展营养型农业,要用好实体经济这一看家本领,推动农业与食品加工、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深挖农产品的保健价值。政府部门应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市场活力。尤其要注重区域协同,打破部门壁垒,让农业、科技、卫生等领域的资源形成合力,构建起政策、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机制,让营养型农业落地生根。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江苏的探索更具全局意义。作为工业与农业的双重高地,江苏有条件也有责任为全国提供营养性农业的实践样本。通过对接周边地区的健康消费需求,江苏的优质农产品将突破地域限制,形成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种联动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外部动力,为乡村振兴激活“一池春水”。

  营养型农业不仅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更是一种农业发展理念。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江苏产,健康优”,变的是对农业价值的定义,不变的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守。让人民群众吃得更营养,这个目标既很宏伟也很朴素,我们在建设“营养之乡”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袁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7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