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城乡融合比翼飞

1bcc3c8e-d39b-461f-a240-1189906ae731

肥东县雾耕科技农业产业园。通讯员 沈静辉 摄

b1b67916-6bc4-44d6-bde9-3cbfe79ba49a

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梅冲湖站进站口。 记者 王浩 摄

7d739156-35ce-478a-a156-a147c74b2def

2024年10月23日,合肥下塘工业园铁路专用线通车启用。记者 曹国栋 摄

a39f06b8-34ef-412a-a416-228d692d8c19

鸟瞰合肥比亚迪全貌。通讯员 邱少林 摄

e742818e-befb-48ea-8de2-d02e52a0b522

庐江县龙桥镇寨基山上的露云娜美时光营地民宿。通讯员 巢志斌 摄

03c5d0b4-a387-4758-8332-9f0aa108657c

巢湖市栏杆集镇,农机手正在抢收小麦。记者 高勇 摄

阳光下,镜头缓缓上升,充满英伦气息的建筑映入眼帘,与毗邻而建的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梅冲湖进站口交相辉映,浓郁的时尚大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近日在网络上走红的一段视频,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合肥市长丰县。独特的拍摄视角,不仅让梅冲湖地铁站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点”,更绘就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合肥的必答题。

近年来,合肥坚定不移走好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双向奔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多姿多彩,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是以城带乡第一线。

从过去5分钟打一个烧饼,到现在50秒下线一辆比亚迪汽车,短短三年的时间,昔日以烧饼著称的长丰县下塘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新能源汽车城”。

2024年10月23日,合肥下塘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启用,这条线每年可满足60万辆新能源汽车装运要求,为下塘汽车城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物流支撑。

新的产业落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吸引新的人口流入,催生新的商业配套,完善新的交通线路……一连串“连锁反应”不仅是发展蝶变的下塘新模样,更是合肥县域经济蓬勃生长、点面开花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安徽首个“千亿县”肥西到冲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一县”的长丰,从锚定“五个强县”目标的肥东到深入实施“农旅富民”战略的庐江……

合肥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以县域经济的“乘风破浪”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扬帆起航”,走出了一条“敢为有为”独具特色发展之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合肥坚持把粮食安全摆在首位,筑牢城乡融合发展根基。

2024年,安徽省瑞年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陈志刚捧回了“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荣誉,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在十余年间躬耕不辍,潜心推广一系列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从稳产走向高产。

一代代“新农人”筑梦田野,一个个“兴农梦”照进现实。

2024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196.42万亩,同比增长1.05%;总产量62.12万吨,同比增长1.47%;单产316.27公斤/亩,同比增长0.42%……全市夏粮生产实现“三增”,仓廪丰实,新谷满囤。

近年来,合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行动,提单产、稳面积、多种粮、种好粮,让“中国饭碗”多装“合肥粮”。

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31.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9.8%。

做强种业“芯片”,专班加速推进种业振兴,全市持证种业企业达265家,共建成种业研发平台40个,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额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种业之都建设成效初显。

田垄上,无人机穿梭作业施肥,精准控制用量;大棚内,摄像头实时记录作物长势,收集数据分析病虫害信息……

在合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智能化农业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

2024年,“谷草兼用”脆秆水稻种粮饲一体化技术成功入选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成果库名单。合肥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粮食需求,还有利于解决秸秆还田与牛羊粗饲料等问题。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

合肥以“新”为先,激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汇集人才涌动“一池春水”,点燃乡村振兴“澎湃引擎”,引导农民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合肥以“质”为本,解锁产业发展“核心动能”,铸就乡村振兴“钢筋铁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

走进干净整洁的村庄,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恬静的田园风光令人赏心悦目,美丽宜居的民宿环境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不少游客慕名前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原因。

既要把产业发展好,也要把农村建设好。

合肥深学细悟“千万工程”经验,聚力打造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片区推进、全面提升”思路,重点沿产业带、环巢湖、山水线、分水岭系统谋划布局,依托山、水、林、田、村交融的生态肌底,建设“都市里的田园、田园里的都市”。

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省级中心村700余个,美丽宜居村庄2600余个,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明显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广袤乡村活力奔涌,发展动力激越澎湃。合肥正着力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合肥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两翼”齐飞,绘就城乡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记者 卫晓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