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如今,医共体改革已实施数年,成效如何?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否增强?群众的就医体验是否改善?近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泗洪县部分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
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过去,我们医院不仅设备陈旧,没有B超机、CT机,而且医生的待遇低,留不住人才,遇到疑难病例只能转诊。”泗洪双沟医院院长汤仁涛说,在实施医共体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才缺、技术弱、设备旧”三个问题,导致重症救治能力不足,外转患者比例较高。
对此,泗洪县双沟镇居民张桂芬深有体会。她说:“前几年,我的老伴突发心肌梗死。送到镇里的医院后,医生说处理不了,只得连夜转院。”
改革破局:三级联动,实现“在‘家门口’看好病”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是泗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之一。该院在2019年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在2023年获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我们医院积极探索‘长期派驻+柔性引进’模式,让省级专家、名医常驻泗洪。”据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医教科科长陈泰安介绍,目前,该院医生可熟练运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等技术为患者治疗疾病。该院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坚持向下“输血”,每周派遣儿科专家到泗洪县界集中心卫生院坐诊、查房。
泗洪县界集中心卫生院和泗洪双沟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泗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成员单位,依托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的医疗资源实现了全方位发展。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出台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实施方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方便基层医疗机构实时连线会诊;推广“云病历”,让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历史病历可以共享。
“现在遇到疑难病例,我们可以连线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泗洪县界集中心卫生院医生陈德说,远程会诊实现了以“数据跑”代替“患者跑”,省去了患者不少麻烦事。
近年来,泗洪县以打造“县域医疗新高地”为目标,建立以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泗洪医院、泗洪分金亭医院、泗洪老年病医院为牵头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联动泗洪县界集中心卫生院、泗洪双沟医院等15家基层医疗机构,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让群众“近”享优质医疗服务,实现了从“看病难”到“在‘家门口’看好病”的转变。
百姓声音:从“忧心”到“安心”
“以前看病要跑到县城,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名医看病,省心又省钱!”在泗洪县界集中心卫生院,69岁的界集镇居民张绍忠感慨道,“现在就医不仅方便,而且环境很好。”
“以前去县城的医院看病要赶早班车,如今在镇里的医院就能检查治疗了。”界集镇居民刘家喜说。
泗洪县实施的医共体改革是我市实施医共体改革的一个缩影。泗洪县通过资源整合、人才下沉、信息化支撑,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基层医疗体系将越来越完善。正如刘家喜所言:“如今在‘家门口’看病,心里越来越踏实!”(王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