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小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国办发﹝2022﹞3号),明确‘加快推进身份证等个人常用证照电子化应用’,并将其作为提高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居民身份证作为法律规定的中国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的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身份信息应用体系。但是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身份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已无法满足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盼。”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教师尚海红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建议,加快推进电子身份证集成应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尚海红认为,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群众对打破实体证束缚的呼声愈发强烈。电子身份证缺少官方认证,无法满足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身份证使用核验等安全问题频发,需注入数字化的发展新动能。
尚海红建议,其一,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或出台行政法规,细化电子身份证相关的国家标准,统一版式、内容和展现形式,明确与实体证件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在日常使用中可作为实体证件的有效补充。针对通讯运营商、银行机构等用证单位和个人,增加泄露、违规使用电子身份证及相关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处置条款。其二,统筹推进平台建设。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以公安机关权威身份数据为信任源点的数字身份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常见的证明身份问题。其三,推动全国互通互认。聚焦深化便民服务以及社会多样化需求,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为切口,全面拓展电子身份证的应用广度,实现“一机在手、通行全国”,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其四,建立数据保护机制。针对电子身份证制发、传送、存储、使用、核验等各个环节,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保护、调用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确保安全可信、不可篡改、可追溯性,规避信息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