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康复训练,患有孤独症多年的小安(化名)手部精细程度、久坐能力和规则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近日,25岁的他终于被一家爱心企业录取,这让年近花甲、一直陪护他的妈妈有了“喘息”的机会。
父母逐渐变老,“星星的孩子”如何生存的问题,困扰着无数心智障碍者家长。希望孩子能融入社会,在具备就业能力时参加工作,是他们最迫切的诉求。记者从市残联获悉,为了探索大龄心智障碍人士服务路径,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集康复、托养、就业于一体的心智障碍人士社区家庭共养模式,通过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支持的综合服务,培养大龄心智障碍人士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位于吴兴区东林镇的大龄孤独症和心智障碍人士托养中心是我市社区家庭共养模式的试点。在这里,大龄心智障碍人士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之外,还能接受包括插花艺术、情绪疏导治疗、烘焙咖啡等在内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
“根据调查,在成年的心智障碍人士中,因为缺乏职业技能,只有6%的人可以顺利就业,所以‘父母老了,孩子怎么办’是很多心智障碍人士都会遇到的问题。”市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秘书长陈静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更多心智障碍人士顺利就业、稳定就业,今年我市在儿童及青少年的康复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大龄心智障碍人士推出心智障碍人士社区家庭共养模式,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发掘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同时,还将建立大龄心智障碍人士职业技能培养平台,联手爱心单位,为其提供就业、康复等多渠道的帮助。
“孤独症是伴随终身的疾病,这一特点决定了孤独症患者的服务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市残联康复部主任凌育杰告诉记者,通过探索建立心智障碍人士社区家庭共养模式,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关注大龄心智障碍群体,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