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郝敬春口述历史(中篇)—— 工匠精神,如琢如磨

WX20241028-145357.png

郝敬春口述历史(中篇)——工匠精神,如琢如磨

0S8A2537.JPG

郝敬春在演奏沛筑。

  重在选材,精美的木头会唱歌

  面板底板,优雅的弧度扬古韵

0S8A2314.JPG

郝敬春在介绍沛筑选材与制作。

  【口述历史】

  乐器制作最困难的就是选材,材料选不好,音色就出不来。木材的处理是一大关。古人做琴,面板是桐木,底板是梓木,知道用不同的材料做面板和底板形成这么一个反差。如果没有木工基础,根本就不好弄这些事。

  我仔细地观看从汉墓出土的筑的照片,又跑到长沙汉墓实地去看,从出土的筑的断面能够看到筑的内部结构,看到了木纹,再跟现实情况相结合,就可以推断古人制筑可能是用的香椿木,香椿木在地下千年不腐。

  我就用香椿木做了几个琴进行对比试验,最后发现香椿木做出的琴确实要比别的木材发音要好。后来我就用香椿木做沛筑的侧板,面板还是用桐木。以我几十年的做琴经验,面板还是用桐木最好。

  这两种木头,本地基本上很少,现在主要是到河南采购。河南山里出的香椿树特别多,长的特别大,直径有60-70公分,价格也高。

  原木买回来之后要泡半年水,因为不泡的木头以后会开裂。破成板材之后还要在水里泡一个月,把板里面的胶质全部泡出来。泡出来的那个水都通红。如果用放大镜看的话,木纹里面都是小孔,孔里面全是胶,你不把胶泡出来,发出的音就不透明。所以这道工序一定不能少。面板、侧板、底板都泡。木胶遇到空气干燥或者潮湿动性很大,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木胶泡出来。

  三个月自然干燥、剖板后二次干燥、使用前火炕余水四次加工,才能正式开始制作。泡出胶之后再进行炕,我现在还是运用古代传下来的那种火炕方法,用锯末炕木头,不用现在那种电炕的方法,我认为还是传统的方法特别好。

  面板就是1公分厚,在那里看着烤,烤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看到面板有点稍微变颜色了,有点发黄了,那个时候是最好的。然后你拿到这个板之后再敲一敲,再听一听,到什么火候了,可以拿下来了。炕不好,发出音就不亮。

  材料炕好之后要进行深度加工了,进行打板,然后就是制作了。要做出精品,每一道工序都得实实在在,一点都不能掺假。

  定制一个高档的乐器,每一个榫头,每一个胶合咬的缝都得严严实实,所以说我们说的工匠精神,就在这里了。

IMG_20241023_0002.jpg

2013年1月,郝敬春获得中国民族器乐艺术传承贡献奖。

  【历史现场】

  郝敬春说:我爷爷是搞建筑的,爷爷的哥哥木工特别好,会在木头上雕花,解放前他是为大户人家做顶子床的。我父亲郝允正是一名人民教师,教音乐、教语文。他也会木工、会雕刻,会乐器,我们从小就跟他学。扬琴、二胡、板胡,这些乐器我父亲都会做,他做了之后,就教给我。后来我又把小提琴、大提琴学会了。在复原沛筑时,这些都用上了。

  不计寒暑,只为古筑弹奏新声

  手工打磨,骨子里的工匠精神

0S8A2314.JPG

郝敬春在复制古瑟。

  【口述历史】

  只要是高档乐器就必须用大漆,因为大漆一是硬度好,再是大漆在水里面泡上1000年还是不变样,这个特别好。从汉墓出土的汉代漆器,2000多年了,扒出来跟新的一样。他那个做工非常讲究,他是刷一道磨一道,刷一道磨一道。最后把这个漆都刷几十遍。而且刷好之后还必须在漆上刻花,汉代漆器上的图案都是用小刀刻出来了,不是印上去的。底漆、漆面做到一定的厚度之后,就可以在琴上用刀刻画出你想要的图案。

  图案刻好后,然后用朱砂和大漆和成黏糊状,把刻出来的凹槽填平,填平之后再磨,最后上面漆。为了学习汉代漆器的上漆技术,我专门到扬州漆器厂学习。

  面漆上好之后,要进行推光。只要是高档的,必须得是手工的。按照古代的方法,手工推漆必须用豆油,用豆秸灰,调成糊,把那个糊涂抹到漆面上,然后用手去挫。为了学习古人的做法,我四处查找资料。比如说为什么要用豆油和豆秸灰推光?因为这样推出的油光能渗透到漆面当中,并且特别柔和,不耀眼、不反光。

  调音是做好琴之后,然后开始上弦调音,调音与古筝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按五声音阶调,因为刘邦在歌风台上击筑唱完《大风歌》后,沛筑就被编入到宫廷乐队中了。宫廷乐队中的古筝、古琴、笙、琵琶,定弦法都是差不多的。音调了之后我进行试音,效果相当好。

  古筑的弦的材质与古筝、二胡弦相同。在汉代,琴弦是用真丝做的。据史料记载,每一根弦得用200多根蚕丝拧合。有资料记载是用270根蚕丝,10根拧成一股,最后再缠成一根弦。

  我在广交会上曾经去找过真丝做的弦。现在很少用就真丝做的了,一是太复杂了,二是拉力不够。现在的琴弦大都是一半丝一半尼龙丝。还有一部分是用钢丝缠弦,里面是钢丝,外面是尼龙丝,这个弦也挺好,钢丝缠的弦音色亮,尼龙丝缠的弦音不亮但柔和。

  随着学古琴人的增多,丝弦也多了起来,丝弦弹出来的音很美,抒情曲弹出来特别漂亮。

0S8A2371.JPG

 

0S8A2359.JPG

琳琅满目的工具尽显主人匠心。

  【历史现场】

  一进入郝敬春在沛县朱寨的乡下老宅,就被门厅墙上一排排木工、金工工具所吸引。就在这简朴的乡间二层小楼的民居中,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郝敬春不分昼夜复制沛筑。从打样开始到成型,合音箱、刻琴、拼装、磨坯、刮腻子、刷底漆,郝建春以工匠精神,手工打磨每一台能够发出铮铮之音的沛筑。

  就这样,郝敬春的妻子、儿子也默默地走进复制沛筑的行列。

  情系沛筑,能干巧思全凭本心

  汉皇故里,尽吹勤劳古朴之风

IMG_20241023_0004.jpg

宇航员杨利伟(中着军装者)在参观沛筑。

  【口述历史】

  为沛筑发明创新、文化传承,近几年我经常到大学里去讲课,包括一些老年大学,讲一讲我们的汉文化,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

  沛筑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民族乐器之一,通过这条线,我们可以对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历史进行一个研究。复原沛筑确实费力又费时,我的退休工资基本上都砸进去了,我还不愿意张口去跟国家增加负担,我就做力所能及的,尽自己的力量,从挖掘沛筑文化逐步深入到弘扬汉文化。

  在复原沛筑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问题出来了。咱只是见到了古筑大概的外形,它的内里是什么样的?一开始按照外形做,可是做出来之后音量特别小。我就琢磨,琢磨把筑的面板换成做古筝的桐木面板,并减少了厚度。一次次地试验,一次不行砸掉重新再做,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在2019年把它复原出来,并且把从春秋战国、秦朝到汉朝的五弦筑都复原出来了。

  在五弦筑的基础上,我又复原出汉代的十三弦筑。因为唱《大风歌》的时候,五弦筑表现不出来,因为音量太小,弹不出气势恢弘的那个效果来。

  我把十三弦筑的面板做成了0.7毫米厚,把底板做成0.8毫米厚,这样上面面板用桐木做,底板用梓木做,这样有一个反差,底板硬,面板软,这样发出来的音才能好听。

  我又在筑的中间又增加了音柱。加了音柱之后,感到音色还不是太美。为了美化筑的音色,我又把面板做成了一个弧度,有了弧度后面板就有了张力,发音就比较好了。我们古代的乐器,是单面弧度,这个单面弧度的共振和双面弧度的共振效果不一样。

  【历史现场】

  为拍摄需要,郝敬春把一台刻画着汉代宫阙、飞天图案的沛筑,搬到了自家的二楼演奏。无人机视野之下的沛县大地,秋色正浓。

  郝敬春说:这所建于20多年前的老宅子,门窗以及屋内隔断上的雕花,都是自己学木工手艺时刻的。

  老宅子不大,堂屋的墙上贴满郝敬春复原沛筑、宣传沛筑不同时期的大幅图片。一曲《渔舟唱晚》弹罢,满堂尽显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