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

首页>地方频道>池州>要闻

“池州好味”破圈加“数”跑

霄坑绿茶、九华黄精、池州鳜鱼、石台富硒米、东至食用菌……一种味道,就是一方特色;一个品牌,就是一种记忆。对于“土到极致就是潮”,地道的池州土特产或许最有“发言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我市构建起以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一批批土特产频频出圈,掀起了消费新风潮。

  深耕“特”字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池州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不乏众多的优质农产品,但是想要闯出大市场,必须深耕“差异化”和“特色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位于皖南山区腹地的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平均海拔700多米,云山雾绕、水汽丰沛,森林覆盖率达96%。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霄坑绿茶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我家茶园采用人工除草,不使用化肥农药……”村民冯桂莲深谙茶园管护的每个细节。
  “外表鲜嫩丰润,泡之汤清叶碧,香气馥郁清妙,滋味醇厚甘爽。”霄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伟介绍,全村茶叶按统一标准生产、管理,确保“霄坑绿茶”品质优良。
  好品质带来好“丰”景。如今,霄坑村茶叶年产值超6000万元,人均收入近3万元。在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霄坑绿茶”品牌价值达10.86亿元。
  近年来,“石台皖南黄兔”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肉质更细嫩,口感更饱满,很有辨识度”。安徽省义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鲁介绍,和以前老品种相比,现在的“石台皖南黄兔”生长速度更快、产仔性能更好,更耐高温。
  早在2014年,该公司通过政府搭桥,成功和省农科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将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系统选育,克服重重困难,培育出皖南黄兔。2021年,“石台皖南黄兔”成为全国认定的7个畜禽新品种之一,为我国种业增添了一枚“中国芯”。
  近年来,石台县制定了皖南黄兔种兔养殖、肉兔养殖及产品屠宰加工地方标准,力求从源头到终端,每一环节都精益求精。同时,开发带皮烤兔、农法腊兔等系列产品。目前,“石台皖南黄兔”已成功推广至安庆、宣城、黄山等周边城市。
  为了让池州土特产脱颖而出,近年来,我市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市九华黄精种植总面积达10.9万亩;池州鳜鱼养殖面积4万亩,今年1至8月累计产量3000吨;全市春茶产量6532.2吨、食用菌产量达11万吨。
  与此同时,我市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112个、有机农产品196个,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已达315个。
  科技“浇灌”

助力土特产提档升级
  仲秋时节的东至县香隅镇花山村,田野里的热浪依旧,而智能菇房内的金耳,却过得“凉爽自得”。
  记者在该村20℃的智能菇房内看到,一朵朵金黄色的菌菇正从一个个乳白色的菌包上“探出头”。房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控。“目前,我们种植的首批金耳全部被订购,预计收益近3万元。”花山村党总支书记檀国伟介绍,“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我们通过工厂化的种植方式,以数字化技术精准控制菇房,实现了金耳全年化生产。每年金耳基地可种植6至7茬,收入可观。”
  九华黄精是集药、食、赏三用于一身的经济植物,含有氨基酸、黄酮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近年来,作为青阳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九华黄精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青阳县九华黄精产业研究院实验室,黄精芽被放在营养皿中。凭借“无土培育”技术,九华黄精的育苗周期从两年缩短至八个月。
  为保证九华黄精质量,青阳县还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院校合作,选育出“九华黄精1号、2号、3号”和“九臻1号、2号”优良品种5个。同时,搭建九华黄精综合管理平台,通过高清摄像头,对全县50亩以上黄精种植基地的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蔬菜水上漂”“智能温室种出‘科技范’番茄”……记者在田间地头观察到,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赋能,池州农业正在变得更高效、更现代,一批土特产产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2023年,东至县食用菌、青阳县九华黄精、石台县富硒农产品3个省级全产业链产值达82.43亿元,同比增长13.9%。
  在大渡口经开区,安徽远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蟹黄锅巴畅销各地;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内油香四溢,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总投资5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四季度建成投产……经过多年发展,大渡口经开区已集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30余家、年产值达4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土特产产业集群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园区内聚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453个、家庭农场711个,吸纳入园就业农民13.45万人。
  向新而行

推动“土字号”出圈出彩
  池州自古盛产鳜鱼,有着“鳜鱼之乡”的美称。走进池州市池一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可视化工厂,宽敞明亮的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对鳜鱼进行预处理、腌制发酵、包装和打包发货等流程作业。
  从“养得好”到“卖得好”,池州市池一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智慧养鱼、科学腌鱼、品质卖鱼的鳜鱼全产业链。在快节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上班族热衷于即热即熟菜品。对此,公司开发出臭鳜鱼、冰鲜鳜鱼、鳜鱼块、剁椒鱼头等鳜鱼预制菜品,打造了“池一鱼”“徽渔桂”等品牌,不仅兼顾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而且即热即食、方便携带,让池州鳜鱼“游”上万家餐桌。
  位于石台县小河镇的中硒科技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富硒米蛋白、黄瓜干等产品琳琅满目,都是选用石台富硒农产品精制而成。“近年来,冻干食品因口感好、易携带等特点得到了消费者青睐,迅速走红市场。”中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樊繁告诉记者,在发现了冻干食品的商机后,公司大力引进果蔬冻干设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推出了“米多宝”品牌,主要生产富硒冻干米粉、冻干果蔬。
  经过冻干技术加工后,各类时令果蔬将实现从“限时鲜销”到“四季可销”的跨越,不仅更好地迎合大众健康的消费趋势,也为农产品深加工带来了新突破。如今,该公司月销售额在300万元左右。
  同样,作为池州首家“中华老字号”的润思祁红,在关注到年轻群体的需求后,跨界推出祁红拿铁、美式祁红、祁红奶茶等“潮品”,获得广泛好评。“祁红特有‘似花似蜜似果香’的风味,包容性很强,这让祁红在做调饮时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天霁介绍,公司将结合自身特色,在传承中创新,推出更多的祁红饮品,为池州“增色添香”。
  土特产想在消费者心里“种草”,需要企业主动求变,更需要政府积极引导。近年来,我市选优选强重点企业,铸造龙头企业蓄水池,引导土特产企业“土”中生“新”。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5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3家)。同时,推深做实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建立重点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0家。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依托本土特色农业资源,以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为抓手,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种植效益上做文章,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让更多的“池州好味”凭实力“圈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