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良渚”的光,穿越生命的星辰大海

1.jpg


良渚实验室。


2.jpg


良渚实验室细胞形状的会议室。


一束束斑斓的光,从各个玻璃窗口透进来。走进良渚实验室环状六层的大楼,抬头眺望,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楼内庭每层楼的球形会议室,自下而上交错分布。这是一个个细胞的形状。

细胞,是组成我们身体的最基本单元。它们每天在人体内奔忙,支撑起身体机能的运转。

组成良渚实验室这个年轻生命体的,是来自海内外的生命健康学者。他们如同鲜活的细胞,活跃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2024年,杭州吹响奋进“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扎实推进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的号角。大力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位列“十大攀登行动”之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站在“后亚运”新起点、迈上“2万亿”新台阶、步入超大城市新阶段,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杭州,正全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向着打造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全球创新策源地大踏步前进。

成立仅3年多的良渚实验室,胸怀穿越历史的梦想。1000多个日夜,良渚实验室的灯一直亮着,科研工作者在埋头工作,仪器在连续运转,像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始终为杭州的创新发展而跳动。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开启中华文明曙光;五千多年后,一家以“良渚”命名的新型实验室,矗立在未来科技城核心地带,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努力用科技创新的“金钥匙”叩响人类未来之门。

——良渚实验室

创新策源,是“从0到1”的首创,是“无中生有”的质变。

良渚实验室,聚焦系统医学和精准诊治的省级实验室,目标是成为生命健康产业面向未来的创新桥头堡。

奔跑在创新最前线的“先遣兵”,夏宏光教授就是其中一员。走进他的个性化药物筛选实验室,三排并列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实验样品和仪器设备,身穿白大褂的研究员们忙着手里的实验,有的配制试剂,有的做检测,现场安静而有序。

这些瓶瓶罐罐里,蕴藏着人类有望实现延缓衰老的新药。2020年底,加入良渚实验室仅数月的夏宏光,迎来了成果“爆发”——研发出全球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线粒体自噬诱导药物“TJ0113”,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顺利的话,最快3-4年可以上市。

这将是一条源自杭州、领跑中国的新的细分赛道。

过去3年多,像这样的“世界顶尖”“全球首个”,频频在良渚实验室出现:绘制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开发全球领先的难治/复发骨髓瘤新型CAR-T疗法;全球首次获得心血管疾病重要药靶APLNR的绝对信号选择性激动剂……

全新的良渚实验室,展现澎湃活力。

“当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产出科技成果的方式也必须变革。”在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看来,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袭来,当代科学家要跨越科研的“农耕时代”,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工厂”。

在“科技工厂”,科学家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设备支撑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大幅提升科研效率,让科研成果成体系、高通量地产出。

在良渚实验室三楼的公共平台,以中央大厅为核心,以楼层左右两侧走廊为通道,相互打通,贯穿起生命医学创新创业的关键技术平台。

在这里,我们隔着玻璃看到了华东地区首台STED超高分辨显微镜、国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冷冻电镜等高通量、自动化设备。

而在实验室之外,研究员正在电脑前全神贯注研究数据、开发模型:一行行看似普通的代码,却能“写”出罕见病的创新药。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年轻的良渚实验室,努力拥抱未来的模样。

新型实验室要成为科研和产业交界面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双栖双创型”科学家队伍。

——良渚实验室

在科研和产业之间,长期存在着一条“死亡之谷”。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但难解并不代表着无解。

欧阳宏伟期待,良渚实验室尝试着在“死亡之谷”的“交界面”上,先连一条线,再建一座桥。

终极目标,是实现“科学家”创新人才队伍和“企业家”转化人才队伍合二为一,打造出一支具有科学家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双栖双创型”人才队伍。

王永成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一条线”。2020年底,即将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业的王永成,做出了加入良渚实验室的决定。

“目的很明确,来实验室,既做前沿攻关,又做成果转化。”在良渚实验室,王永成可以依托成熟的研发体系,让他的研究快速推进。

“基础攻关和成果转化几乎同步走。”王永成满意地说,一来到实验室,就能感受到这里对成果转化的超常规支持、实验室和杭州政府“保姆式的服务”——主动上门协助找场地、对接融资、推荐合伙人……3个月注册公司,半年实现成果突破。

由王永成和合伙人创办的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距离良渚实验室两公里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见到这台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的新一代微流控单细胞测序仪,黑银外表,略大于常见的打印机,却能对千万量级的单细胞进行一一检测。

“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让研究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超乎了我的想象。”去年,产品的竞争力已有所体现,“从第二季度起,公司的销售额保持每个月15%—20%的增长,全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董灵说。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之一。在杭州,以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正加速推进。

这一科技变革浪潮,正在与中国老龄化趋势实现交汇。我们将迎来历史上最富有的老龄群体:50后、60后、70后。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健康市场”需求。

3年多来,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的生动案例,在良渚实验室持续上演。欧阳宏伟所设想的“交界面”上,连接科研和产业的“线条”正在日益丰满。

“这也正是‘实验室科研’区别于传统‘学院式科研’之处。发顶刊论文,常常是学院式科研所追求的‘天花板’,而良渚实验室,则是科研转化的‘起始地’。”欧阳宏伟说。

新型实验室,就是要在“起始地”、在“土壤”的基础上创业、创造。

目前,良渚实验室科研人员已孵化出11家生物医药企业,涵盖新药研发、医学设备、新型材料、新型治疗解决方案等生命健康领域,其中不少企业先后获得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融资,推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跃”上生产线。

这也是杭州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的生动缩影。2022年11月,杭州率先在全国提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一年多来,杭州在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端协同发力,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据杭州市科技局统计,2023年,杭州技术交易总额1588亿元,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

良渚先民是人类从原始文明驶向农业文明的“摆渡人”,我们要做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摆渡人”。

——良渚实验室

生命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从单细胞进化到复杂细胞,从进化出能观察世界的眼睛再到实现有性生殖,生命总是在不断地突破和创造。

如果把良渚实验室比作一个生命体,进化则是它的鲜明标签。

在实验室采访一线,我们看见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据统计,良渚实验室6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中90后、00后人数达360多人,占比超六成,从哈佛回来的就有二三十人。年轻一代正奔赴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线,在时代洪流中书写创新故事。

近年来,良渚实验室致力于创办“双创博士学院”,把教育延长,让博士创办企业,从有组织的科研向有组织的创业转变,避免存量博弈,创造高水平科技公司增量。

这是良渚实验室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据介绍,博士学院希望以“苗圃孵化”的模式,对尖端人才、未来产业进行精准选种、悉心播种,并在杭州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搭建起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欧阳宏伟看来,这是一种“精合感应”,是精神和外在相互作用的机制。在这个多元集成的生态里,优秀人才纷至沓来,继而形成优秀的文化,与区域经济优秀的氛围互动,形成与产业共振的科创高地。

这何尝不是“良渚”对杭州科创生态的一种映射。透过“良渚”,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更为广阔的创新版图。

之江、良渚、西湖、湖畔、湘湖、天目山、白马湖——近年来,杭州着力夯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7家高等级实验室在此应运而生。

它们分别被冠以极富浙江和杭州人文地理特色的名字,其中似乎寄托了这样的寓意:创新动能正如江湖之水,在钱塘大地奔涌。

作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目前,杭州的人才总量已超过300万,去年新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超过39万名,杭州与人才“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仍在续写。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面向未来,杭州有信心、有责任、有能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担当重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不断向高端化迈进,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牵引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跃迁。

无人知道路在何方。那些包含着人类无限未知的星辰大海、微观世界,即使一时难以抵达,也无法阻挡我们不断靠近的勇气和决心。

“良渚”要成为那束光,穿透时空的迷雾,穿越生命的星辰,为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注入不竭活力,热烈地拥抱未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