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无锡坚持“大抓基层、重抓党建”的鲜明导向,深化“红梅花香”党建品牌建设,紧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支部建进小区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一线特写】
“再也不用爬楼回家啦!这对于我们二楼三楼的老年居民来说真是件大喜事,支部真的是认认真真听群众诉求,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黄巷街道民丰西苑小区居民孙阿姨感激地说。
原来,之前受规划设计影响,民丰西苑小区二楼三楼均未开通电梯。经调查走访,有70%的居民提出开通电梯诉求。小区党支部联合业委会党支部第一时间召开党员和居民代表座谈会,听取党员和居民诉求,经过多次对上协调争取,终于为小区内32部电梯开通二、三楼,托住居民回家稳稳的幸福。
民丰西苑小区是规模较大的拆迁安置房小区,有居民1664户,大多数居民是回迁入住的本村村民,小区曾一度进入无人管理“真空”状态。为破解这一难题,民丰社区党总支积极推行“把支部建进小区”,在民丰西苑小区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建立业委会,开展业委会自治工作,彻底结束了小区近乎失管的状态。
“小区有100多位热心小区事务的本乡本土老党员,大到新一届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小到随手拾起楼道内的垃圾,小区的种种变化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民丰社区党总支书记袁霏说,在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的指导和热心党员们的支持下,民丰西苑小区业委会党支部正式成立,大家化身“红管家”,推动基层党建与小区治理深度融合。
如今,小区不仅成立了物业管理工作站,还打造了民丰西苑业委会党建驿站。“小区党支部引领下的业主自治,让安置房小区变身幸福家园。”袁霏介绍,现在这股“自治力量”又从小区内部辐射到小区外围民丰路、广运路,先后孵化出了“先锋商铺自治联盟”“街区特拍员”等多支自治团队,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据统计,“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开展以来,民丰西苑已有效解决晾衣杆增设、居民漏水纠纷等问题58个,完成民丰西苑商铺道板改增停车位等民生项目7件。
【改革亮点】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行“把支部建进小区”,推进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实现党的领导延伸覆盖至治理末梢,不断提升小区治理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制定出台“1+6”系列文件,即1个管总文件《关于推进红梅花香·把支部建进小区的实施意见》,以及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联合执法进小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等6个配套文件,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机关工委、城管、住建、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组团”推进。创新实施组织扎根、红领物业、执法下沉、组团服务、志愿暖心、文化润心、科普惠民、法治教育、安全宣传、党员先锋等“十项行动”,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具体任务、完成时限,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释放“乘数效应”
【一线特写】
宜兴市太华镇桥涯村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江苏西南门户村”,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之称。2021年,该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到了2023年,桥涯村的村级稳定性收入就较2021年增长了49.48%,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较2021年更是增长了241.81%,实现了脱困转化,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绿美乡村”等荣誉。
短短两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毗邻党建’是我们村基于地理优势打造的基层党建品牌。”桥涯村党总支书记蒋钟磊说,通过与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三洲山村党总支、安徽省太极洞风景区桃园村党总支结对共建,三地充分发挥党建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边界治理,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为深化造血功能,桥涯村利用周边6家4A级景区的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景区外溢客流,发展以“自然+传统+红色”的乡村农文旅特色产业。不仅将太极洞景区附近的破旧危楼整体改建为多功能服务中心,还以闲置村属小学校舍为基础建成景观民宿,盘活多个村级闲置资产,提供食、宿、游、购等农旅服务,每年增加村级稳定性收入40万元。
三村合作共建下,日常的环境治理、森林防火、灭螺等工作都已形成良好的互动协作机制。“今年春季,三村成立了专门的山林看护队”,村民们说,如今偷采偷挖情况大大减少,山里的笋长势很好,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将帮扶桥涯村作为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先后委派2名青年党员干部驻村帮扶,2个支部与桥涯村党组织开展联盟共建,16个支部先后组织党员走进桥涯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点对点帮助村民解决燃眉之急。
一直以来,桥涯村“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然而,该村有377亩耕地集中在6公里开外的安徽省广德市境内,多年前这片“飞地”部分处于荒废,部分被邻省村民占用。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干部协助村“两委”班子召集村民,先是厘清耕地权属关系,接着修路、筑渠、挖蓄水池……“荒地”变“良田”后,再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稳步增加村民收入。
此外,还引进优质粮食企业负责运营,“返聘”村民种植水稻、百合等农作物,积极对接国企、商超等打通销售渠道,将桥涯村天然富硒良田这块“拼图”融入全市高标准农田绿色“版图”。仅此,村集体收入一年至少增加30万元。
【改革亮点】
近年来,无锡深入实施党建赋能乡村振兴20条举措,加强村党组织“雁阵计划”培育,成立全国县域首个“乡村振兴·共富基金”,大力推行“富村十法”,全覆盖推进村书记专业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实施优秀村(社区)书记选任进事业编;推行“六联六共”党建联建模式,通过跨村联建、企村联建、政村联建等,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等各方资源力量向农村聚集,58个县乡党委乡村振兴“书记项目”亮出实绩。今年,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百村提优、百村帮促“双百行动”,推动一批党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与近百个重点帮促村、近百个重点提优村挂钩共建,并通过“百名第一书记带百村”“百名专业人才助百村”机制,助力村集体做优产业。
“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攀高向新
【一线特写】
党晓艳是无锡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上的一名“红链管家”。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给企业提供服务,蹲点调研是她的工作常态。
一次,多家企业向她反映人才缺口问题。“我们深入走访了解到,在辖区的园区、高校中,并不缺少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只是人才信息没有及时与企业互通。”党晓艳说。为此,产业链党委做了两方面工作。立足眼前,尽快破除信息隔阂,让“近在眼前”的人才尽快被发现;着眼长远,不断完善机制,提升吸引、培育、留住人才的能力。
无锡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党委副书记郑江伟介绍,产业链党委牵头建立“轮值链长”机制,每季度召开链上企业人才供需对接会,邀请相关部门、企业与周边高校共同参与。同时,引导链主企业发挥技术强、链接广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共研共建,深化校企合作,从机制上破解人才引进难题。
党建赋能,解难题、办实事,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从事消费类电子芯片研发制作的无锡矽杰微电子有限公司,借助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订单暴增,但相关零部件却因此供应不足。关键时刻,其所在的蠡园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党委及时牵线,帮助对接无锡豪帮、华宇光微、芯启博等链上芯片生产和封测企业,既解决了零部件供应问题,又推动了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军全国前五,相关企业同步实现增长。在该产业链党委书记徐江看来,现在的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左右岸”,产业链党委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找到各单位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开展产业链党建,切实回应好、解决好不同企业的成长发展诉求,让龙头型企业有了辐射带动的空间、互补型企业有了抱团融合的平台、竞争型企业有了错位发展的路径、中小微企业有了共享成果的机会。”
【改革亮点】
围绕“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我市深入实施红链赋能行动,全面推进产业链党建工作。坚持系统思维,把主管部门、街道园区、高校院所、链上企业等各类主体纳进来,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体系,做到撒下去“千条线”、拉上来“一张网”。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纵向上,市县联动沿着产业链条,成立链上党委;横向上,推动发改、工信、科技等职能部门围着产业集群,成立工业软件党委、集成电路“芯”链联盟,织密产业链党建组织体系。实施红链阵地“焕新”计划,对现有42个阵地进行功能优化,新建生物医药、电动车2个市级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为链上企业和党员职工提供集成式服务。定期举办“党建+产业链”对接交流会,选派党建指导员驻链服务、助企发展,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