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谢 蕾
近日,临海汇溪镇古建技能人才孵化中心改造重开,由原先单一展览功能的古建博物馆,到如今集成果展出、技能培训、交流创业、产教融合等于一体的孵化中心。
汇溪镇通过打造古建技能人才孵化中心,建设古建技艺学堂、“N+1”高校实践基地,优化工匠梯队、引导产业回乡,推动古建产业焕发新活力。五年来,该镇古建项目数从原先的160个增长到目前的300余个,年产值达10亿余元,还培育了2000多名古建匠人。
这是临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坚持服务链、人才链、产业链环环相扣,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创新工坊直营店、服务中心、“帮农客”团队等新模式,绘就村强民富新图景。
党建引领畅通“服务链”
“一边十个网锤,相间近一米距离……”每月10日,杜桥镇“广场课堂”按时开讲,这主要得益于镇里12个村级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聘请编网能手组建“渔网同织帮农客”团队,为赋闲在家的妇女开展系统性培训。新潘村村民王晓燕就靠着课堂上学到的手艺入职工坊,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
像这样的“帮农客”队伍,临海已组建50余支,有助推西蓝花产业发展的杜桥镇“共富花”团队,有重振传统婚俗文化的小芝镇“毛家班花轿”团队,还有针对水产养殖业组建的桃渚镇“帮农客”青创团队等,他们发挥自身专长,精准对接工坊发展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品牌运营等需求,推动工坊转型升级,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深挖金融、农技、村社等领域专业党员人才759名,现一个重点产业工坊结对一支‘帮农客’队伍。”临海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华振杰说道。
此外,该市还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两新”组织资源优势,由运营团队、强村公司、村集体等联合出资,开发共富项目,并抽取部分收益成立“共富基金”,助力工坊建设、创业帮扶、产业孵化。江南·溪望谷项目就是一个成功例子,各经营主体将1%-5%营业收入注入“溪望谷共富基金”,扶持上马村建设茶创空间“共富工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实现“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
因势制宜做优“产业链”
4月16日,东塍镇新一期“短视频直播+电商”技能培训班开班了,教室里乌泱泱坐满了人,这样的培训3月刚刚办完一期,又在群众热切的呼声中返场。
“这是‘共富工坊’为‘村二代’‘创一代’量身打造的培训项目。”东塍镇副镇长杨全才介绍,作为全国最大的节日灯生产基地,为打破行业转型困境、解决电商人才缺乏等问题,该镇探索“超市+直播”模式,在“共富工坊”直营店内开设共享直播间,引入网红、大学生等对村民进行直播销售培训,让村民熟悉掌握直播技巧、运营门道,目前共扶持126个家庭式淘宝店,接待外地采购团13个,累计达成交易金额超500万元。
此外,针对部分农业大镇,临海立足各自优势,依托“好食来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联动打造品牌赋能式、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48家,合作打响了18个“土特产”品牌。像白水洋豆腐,就是豆腐“共富工坊”联合镇豆腐协会共同制定生产规范,镇域内作坊生产的豆腐只要符合质量标准,都可使用“白水洋豆腐”公共品牌上市销售,挂上“身份证”的豆腐价格提升了170%,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而在尤溪、括苍这些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乡镇,临海则抓住当下乡村旅游热潮,重点打造农旅融合式工坊,引入研学空间、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最能吸引游客的业态,集成“产研游销”一体的共富模式,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旅产品,让“开发绿山野,富了半边天”在当地成为美谈。
聚智汇力强化“人才链”
3月底,临海举行了“溪望春日会暨溪望计划·共富篇”专场发布会,作为新乡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今有光岙底罗乡村创意空间也宣布落地。
“‘今有光’创意空间是全国首家专注于高校原创手作的文创店。”江南街道组织委员郑晓丰告诉记者,这是南京大学创意研究中心主任王祥教授发起、百名青年设计师共同参与的驻村创作计划,推动高层次人才入村进坊,通过新理念、新创意不断迸发,让老资源嫁接新业态,实现传统古村落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临海在为新乡人提供“圆梦舞台”的同时,创新引入“合伙人”制度,为归乡人打造“创业平台”。“in上江工坊”就邀请12名有识之士加盟,投资1500余万元打造“在山野”轻奢露营基地、临坝皮划艇等14个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带动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该市不仅筑“坊”引凤聚人才,还紧扣“工坊所需、产业所需”,积极培育本土人才,整合乡村振兴学院、“共富工坊”服务中心、成人学校等培训阵地,建设实用技术、电商促富、农旅发展等工坊人才实训基地12个,累计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