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是人民群众的诗意向往,是幸福生活的题中之义。
面对空气质量严峻形势和秋冬季特殊气象条件,夏末初秋开始,越城区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尽最大努力留住“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生态美景。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一场非赢不可的苦仗,更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持久仗。这一年,越城克服重重困难,举全区之力,用超常之策,建非常之功,终于让蓝天之下出现了“碧空白云现、幸福呼吸间”的新常态。
蓝天白云下,城市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章斌 摄
“蓝”的困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建设“美丽越城”必须答好的民生考题。然而,要答好这道题并非易事。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相互影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强化,让这场蓝天的战斗变得困难重重。
向内看,主要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所必须,很难一禁了事。
产业结构,决定了工业污染点多面广的先天基因。越城区有涉气企业约275家,集中在印刷、包装、五金、家具等领域,占全市涉气企业3.4%,工业源颗粒物、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分别为1167.9吨/年、54.9吨/年、706.8吨/年。涉气企业数量在全市占比虽然不多,污染物排放数据占比也不高,但这些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不少生产并不规范,属于“低散乱污”,分布较为分散,客观上存在难以监督的困境。
燃烧源、移动源、扬尘源,更是一个个难啃的“骨头”。
小餐饮店给城市带来了烟火气,但油烟排放产生的污染随之而来。目前,越城区登记餐饮企业有3300余家,数量多、分布广,有些躲在居民楼,监管难度可想而知。街角楼道里,居民燃香烛、烧煤饼炉的习惯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秋冬时节焚烧秸秆屡禁不绝。这些不确定的燃烧源,随时可能污染大气环境。
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是生产工具,其排出的尾气是最大的污染移动源。越城区工程建设项目多,作业所需的柴油车也多。据了解,一辆重型柴油车单位里程排放量约为同等阶段轻型汽油车的100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扬尘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全区在建房屋市政工程110余个,分布于全区13个镇街,且大部分工地处于地下室开挖、场外施工等涉尘作业大量集中的施工阶段,施工扬尘管控难度较大。且施工动态变化性大,涉扬尘问题容易反复,问题整改后长效保持存在难度,给监管造成较大困难。
向外看,天然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污染“容易进来难以出去”的尴尬局面。
越城区地势南高北低,北面的平原与南面的会稽山脉形成了口袋地形,导致污染物易累积难以消散。另一方面,越城周边区域工业园区分布广,生产企业多,颗粒物年排放量大,在偏北风影响下,颗粒物滚滚而来,外部输入性影响不言而喻。内外夹击,越城污染加重。
固有的思维模式,无疑是空气污染治理最大的障碍。
在很多人认识中,把经济搞好、让生活方便,才是更迫切的需要,空气质量的优先级不知不觉地被排到了后面,久而久之,大家对空气污染的危害就掉以轻心。有人虽然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但由于环境意识淡薄,乱烧乱排等陋习难除,并不把空气污染当回事。一些企业主,更是将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直接漠视了公众对良好空气质量的需求。
向天要“蓝”
这么多阻力摆在面前,蓝天保卫战还能打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场战役,事关民生福祉、百姓幸福以及政府公信力,可以说没有退路,不但要打还必须打赢。
那么,这仗又该怎么打?
在全面摸清污染源底数和成因基础上,越城区花大力气筑牢“建好调度中心、管好重点区域、抓好八大行动、造好治气氛围”四个维度的作战体系,气势如虹向“蓝”挺进。
建好调度中心,全区协同推进。
稽山街道延安路和平江路交叉口,破碎地面未湿法作业;东浦街道清鉴公路附近工地施工,土方作业有扬尘风险;北海街道越西新村小区,有香烛燃烧……一个个治气问题,督导督查组发现后上报到工作群,再到属地街道现场处置,不到三分钟。“每分每秒必争,每0.1微克必争”,用最短时间,消灭并防止污染源扩散。
这种快速处置模式,得益于越城区率先在全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合调度中心,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高位推进治气工作。13个镇街同步跟进,除经济发展等工作外,全员到一线网格开展治气工作。调度中心下设督导督查组,每天兵分三路,对全区治气问题进行督查,再由属地镇街落实处置。
管好重点区域,“一点一策”管控。
越城区把北海街道树下王、稽山街道城东开发委、鉴湖街道绍兴中专作为重点区域,采取“一点一策”管控方式,对站点周边涉气污染源分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工业废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五类进行排查,制定印发空气站“一点一策”管控方案。围绕重点区域“1公里、3公里、10公里”,制定“污染源”和“影响度”两套清单,全部纳入网格巡查管控。同时,区委组织部组织50名机关干部下沉3个重点区域所在镇街各村社,协助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抓好八大行动,实施精准治理。
按照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攻坚推进会要求,越城区制定印发区大气污染防治八大专项行动方案,细分涉气领域,针对性推进秸秆露天禁烧、餐饮油烟管控、施工工地扬尘等大气治理八大专项行动,实现大气治理全覆盖。
造好治气氛围,鼓励全民参与。
建立大气污染问题群众举报机制,实施“有奖举报”制度;通过干部下沉帮扶、绿色出行倡议、“我为治气作贡献”大讨论、分群体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开展进村入企、座谈会商等,引导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治气,既讲策略,又讲方法。一套治气“组合拳”,拳拳击中要害,威慑力巨大。
“科技拳”——既能精准治气,又能提高处置效率。综合运用环境监测走航车、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技术,逐步建成多元数据融合大气污染防治指挥调度平台,精准分析“外控输入、内防污染”,发现一起及时处置一起。
“曝光拳”——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治理。自8月24日以来,立案调查治气问题7793件,罚款538.517余万元。“日查+夜巡”相结合,开展多领域高频次督导,累计发现问题720个,下发督办单249个,全部完成整改。
“监督拳”——全市首创媒体队伍随同督查。累计刊发播发曝光报道73篇,制作问题曝光片2期,为治气工作敲警钟、亮红灯。
“问责拳”——将治气的责任落到实处,落到个人,防止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对问题严重的移交纪委立案调查。
“蓝”回来了
呼吸新鲜空气,是每个公民的朴素愿望,留住蓝天白云,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全员下沉、全民参与、全程跟踪、全域覆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蓝天保卫战中,人人不当“旁观者”,人人都是主人翁。越城上空的“蓝”,渐渐回归了。
一幕幕场景,令人惊喜。
暖阳下,天空如洗。环山路上,梧桐落叶、蓝天白天绘就一幅冬日美景。25岁的杨婉如拿着自拍杆记录着,每天来这里“打卡”,拍下了数千张佳作,他说:“这样的天空太出片了!”第七医院扩建项目现场,陈海江每天骑车经过,曾捂着鼻子遮挡灰尘的他感叹起来:“从来没见过这么干净整洁的工地大门”。珺睿府商业街烧烤摊前,昔日油烟四散的景象不再,附近居民出来散步的越来越多,再也闻不到呛人的气味。
数据是这些画面最好的证明。
据统计,截至今年12月中旬,全区PM2.5年累计浓度为28.29微克/立方米,在越城、滨海、柯桥和上虞四区排名中列第1,低于市均值0.7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持平,AQI优良率为84.6%,污染天数少于全市均值。从今年初至12月中旬,绍兴中专重点区域PM2.5年平均浓度排名全市八个重点区域第1,优于全市均值2.23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的好转,给我们带来的不光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健康的回归。
以北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今年5月1日至12月11日,该院接收呼吸道疾病患者7962人次,与去年同比下降约10%。“空气质量好,呼吸道疾病少,有力证明了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北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空气污染治理,带来的更深层次影响,是理念的转变。
如今,“保护空气、人人有责”的意识,正在广大市民中传递。森海豪庭小区63岁的裘月仙,在给7岁外孙过生日时,不像往年燃放烟花爆竹庆祝,而是用社区赠送的空气礼炮代替,她说大气治理,就应该从每个人做起。锦樾华庭小区业主装修新家时,在窗台上自动悬挂布帘,防止粉尘飘扬。以往需要规劝才能推动的改变,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永远没有到松劲歇脚时。在未来的道路上,越城区还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继续巩固前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让守护大气的事业坚持到底,争取让越城天空之蓝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