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办”不断完善,许多公共服务事项都可以在网上或家门口办理,市民无需再冒着烈日来回奔波
■“一网统管”框架下,“一家的数据大家都能共享使用,一家的事情大家都来帮着干”,努力保障市民在极端天气下尽可能“无感”生活、平稳有序
“江桥镇日永路虞姬墩路附近管网水压异常,请前往现场处置!”8月3日9时56分许,上海市嘉定区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供水管网智能监测发出预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调取现场视频,并调度附近城运队员赶赴现场。城运队员查看发现,高温天气下自来水管爆裂导致附近道路大量积水。经抢修,10时50分许供水恢复,周边居民用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8月1日,上海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当天气温突破40℃。昨天,上海中心城区最高温度仍然达到37.7℃,成为今年第27个高温日,且上海已经出现3个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上海中心气象台表示,连续高温还要持续近一周。
连日高温考验下,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保持平稳运行。气象、电力、水务、应急、消防等各个部门同心协力,在数字化手段辅助下,保障着城市的安全有序运转。
提前研判做好预案
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外滩的实时画面展现在值班人员眼前。
“这一轮高温来袭之前,我们就收到了气象预报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提示。”市政府办公厅城运值守处处长沈金波介绍,本轮高温以来,城运中心加强了值班值守,各相关部门也都已制定应急预案,时刻严阵以待。
“本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须关注水电调度和卫生、食品、农业等方面的高温防范工作。”市气象局第一时间发布气象信息专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炎炎夏日,上海迎来用电高峰。8月1日,上海日用电量首次突破8亿千瓦时整数关口,达到8.0554亿千瓦时。此前,包括电力部门在内的各个单位已开展联动研判部署。
最近几天,根据电力负荷管理要求,外滩区域的景观照明都提前到22时闭灯,全市主要区域景观照明也都提前1小时关闭。沈金波介绍,电力部门在冬季结束后就已开始设备检修,保障夏季供电安全,除了本地供电稳发满发,还提早协调外来电力增加供应。
实时监测快速处置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高温之下,道路管网是否完好畅通,行人车辆是否安全有序,都关乎整个系统的运行。依托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得以在最短时间内被发现并处置。
8月1日22时许,马陆镇宝安公路3705号马陆包装城区域发生停电,系统第一时间监测发现相关情况。嘉定区城运中心立即向供电公司和属地通报情况,经过抢修,于22时45分许排除故障并恢复供电。
如今,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框架下,各个部门的管理要素和数据资源都汇聚到了一起,从而实现“一家的数据大家都能共享使用,一家的事情大家都来帮着干”。
高温天气下,火情数量由以往日均约30起增加至约70起。“如果是有一定规模的火灾,就需要城运中心来协调多方力量。”沈金波介绍,一旦城运系统发现消防车一次性出动数量较多,就会推送报警信息,“我们可以协调警力去维持周边秩序,如果有危险化学品就要协调生态环境部门和专家赶赴现场。会不会影响交通?会不会释放有毒气体?这些都要各部门一起应对。”
7月24日18时许,由于高温引发电路短路起火,一家存放食用油的仓库发生火情。市城运中心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协调调度,属地区领导和消防部门相关负责人均赶赴现场,一个多小时内就控制了火势。
便利群众体现温情
高温天里,重点群体的健康和安全同样需要特别关注,一系列的人性化举措,体现出城市的温情。
目前,上海的部分区和街镇已经嵌入健康气象风险服务产品,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发布中暑风险等级,以网格员提醒或者短信的方式提示老年人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嘉定区真新街道今年还开展了智能水表监测独居老人场景试点,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为独居老人增添了一份无形的“保险”。
得益于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不断完善,许多公共服务事项都可以在网上或家门口办理,市民无需再冒着烈日来回奔波。如果线上办事遇到困难,1分钟之内就可以接通线上人工帮办服务,而通过布设在居村等延伸点的专业设备和电脑,市民也可以直接与受理中心工作人员视频连线远程办理。
“一网统管”平台则将气象预警与在建工地信息库相结合,对在建工地中5类危大工程与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进行算法分析,提醒管理部门和工地调整作业时间。各级城运中心不定期运用大屏进行巡视,防止违规施工。
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标识是白天鹅形象。优雅漂浮于平静水面的白天鹅,水下两只脚掌仍在不断划水——这恰是城市运行的日常,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努力保障市民在极端天气下尽可能“无感”生活、平稳有序。(记者 吴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