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首页>地方频道>无锡>要闻

技能竞赛“会诊”新业态劳动争议调处

  “主播协议强调‘合作关系’,但实际管理却存在明显从属性”“外卖骑手送餐途中受伤,平台以‘承揽关系’为由拒绝赔偿”。在近日进行的2025年无锡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调解员岗位业务技能竞赛现场,一系列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典型案例引发热议。本次竞赛首次将新业态劳动争议处置、共享用工等新型考题纳入考核范围,折射出当前劳动权益保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卖配送、网络直播、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区别于传统劳动关系,“去劳动关系化”的用工模式,容易产生劳动合同缺失、用工主体模糊、劳动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出现工伤认定难、工资追讨难等“维权困境”。

  “劳动关系认定难,是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中最大的‘维权痛点’。”新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吴顺智回忆起这样一则案例:一位快餐配送员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用工单位却矢口否认劳动关系,拒绝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经过专业引导和证据梳理,虽然用工单位最终认定了劳动关系,配送员获得了工伤赔偿,但其中关于加班费的诉求因证据链断裂未能实现。“新业态劳动者普遍缺乏留存用工痕迹的意识,在举证环节处于被动地位。”吴顺智补充道。

  为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市积极构建劳动争议立体维权服务体系。在市级层面,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快递行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并逐步向全市推广;在区级层面,实现劳动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组织全覆盖;在街道层面实现乡镇(街道)调处中心提档升级,确保维权服务“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新建的无锡市劳动保障维权中心特别开设新业态服务专窗,为新业态领域劳动者搭建权益维护“快车道”。“我们将持续完善服务体系,让每位劳动者都能找到‘组织’,感受到‘归属感’。”市仲裁院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正在打造‘预防—调解—仲裁’的全链条维权机制。”市人社局调解仲裁处副处长张涛介绍,去年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万余件,其中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100余件,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90.39%、仲裁结案率98.39%,两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接下来,将继续为全市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调解仲裁服务,为我市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贡献更大的力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