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博物馆里最杭州

  了解一座城市,从参观她的博物馆开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类博物馆——有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有良渚博物院、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类博物馆,有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专门类博物馆等,种类繁多。

  建设“博物馆之城”,杭州蓄势已久。2021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出《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制订了“一十百千万”计划:五年内,打造一个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十个国有博物馆,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策划千场临时展览和全媒体传播活动,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

  当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弥合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如何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

  新渠道、新模式、新理念所赋能的博物馆,从传统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或许是探索高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杭州路径”。

  为一座馆 赴一座城

  在博物馆遇见世界

  炎炎夏日,阻挡不了温州女孩智慧来杭的热情。吸引她的是两个在杭州的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文物特展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交流与共新: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主题特展。

  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特展,让人感觉瞬间闯进了西湖边的大唐秘境。“这场展览,把长安城都搬到了西湖边。”智慧到了杭州直奔特展现场,“如果有一个时代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情怀,那一定非唐朝莫属。这是王维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来描述的盛世。”智慧被展览中法门寺博物馆藏的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硬控”十分钟:“看这蓝色多么通透,这花纹多美妙。”这件琉璃盘是法门寺地宫中的皇家供品,通身晶莹剔透,纹饰繁复精美,盘底有吹塑的铁棒痕迹。

  作为一家茶艺工作室主理人,智慧看展时,对器物尤为关注。在展览的第四单元“时尚之都”中,便展出了一件与茶有关的珍贵文物——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这是唐代用来贮放茶饼的器具,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笼体饰有鸿雁39只。

  此外,还有“李白同款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五瓣葵口内凹底深腹秘色瓷碟、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些都是盛唐长安浪漫而华贵的写照,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高级感。”

  同样以丝绸之路为关键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交流与共新: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主题特展选择了“交流与共新”这个主题。来自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的210余件/套展出文物各有神采,它们的故事与中国人乃至亚洲大陆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来的,是众多的宗教、文学、艺术和民俗内涵。

  在“器与艺:文明的延续与互鉴”单元中,智慧在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北宋伊斯兰玻璃瓶面前驻足很久,“这是我们温州瑞安出土的,形制上明显是异域风格的。”

  “器与艺在丝路上流转,城与人因丝路而连接。文明是独特的、多样的,也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补充的。”展览的策展团队相关负责人谈道,亚洲文明多元共生,整个展览都在围绕“交流与共新”这个核心展开,也在尝试为亚洲主题类展览提供一点新视角的思考,为亚洲各地区文明间的对话提供平台,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从“18世纪的里昂:启蒙时代丝绸之都的繁荣”到“横断秘境·四川甘孜文化展”再到“易水寒光——易县大北城宋辽金银器窖藏展”……对浙江人来说,无论是“家门口”还是“邻居家”,这样的“外来展”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浙江人的文化大餐必然越来越丰盛。

  从顶流文创到沉浸式体验

  在博物馆了解一座城

  要问暑期什么地方人气最高?答案之一,肯定是博物馆,特别是博物馆的文创商店。

  最近一段时间,早上9点还没开馆,不少人已经在杭州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龙,只为抢一个“影青釉里红高足杯”冰箱贴。这个“顶流”的原型就是杭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元代影青釉里红高足杯。

  杭博除了“明星”文物之外,还有战国水晶杯、北宋灵峰寺石塔、元景德镇窑青花山形笔架、元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月映梅纹瓷爵杯等其他精品馆藏,同样值得一观。通过有趣的文创进行“复刻”,不失为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除了常设展之外,一场名为“百万收藏:一座博物馆收藏一座城”的特展也在杭博南馆临展厅开展。

  一张当年杭州站的老票根、一台西湖牌缝纫机、电视里的娃哈哈广告……这场承载着广大杭州人民集体记忆的展览,亮出了不少老底子的宝贝,带给你满满的“回忆杀”。

  “这些粮票,爸爸小时候家里就有。”“这是我小时候课堂里的课桌,桌角缺一个‘早’字。”“151公交车,以前是电车,我天天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博物馆影响一座城。”杭州博物馆馆长王英翔向每一位杭州市民发出邀请,“这是一场可能每个杭州人都会想看的展览,无论是新杭州人还是老杭州人。”

  本次展览搭建了不少老杭州场景,让人分分钟穿越到曾经的年代,沉浸式体验一把“复古回潮”。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展览空间里,重温75年以来,属于杭州的“城市故事”。

  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张同学,他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也在请求参观者为该展览填一张调查问卷,并嘱咐大家“按照实际感受填写”。

  张同学是浙江大学博物馆学的博士生,正在做一项关于杭州博物馆的满意度调查课题。

  “杭州要打造‘博物馆之城’,优势很多。首先,其类别和展陈内容很多,可谓‘处处是生态’。其次,博物馆里不全是外地人,逛博物馆是融入本地人生活中的。”在他看来,“博物馆之城”的称号要与这个城市博物馆的丰富度、曝光度以及主客共享度相匹配。杭州的博物馆足够开放,并与杭州的人文、自然景观紧密相连,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这是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长足发展的秘诀。

  从“独乐”到“众乐”

  “小而美”背后的商业逻辑

  相对于国有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往往位于寻常巷陌,为个人创作或收藏的艺术品和文物开设,填补了国有博物馆在一些收藏领域的空白。

  坐落于河坊街打铜巷23号的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锡器作主题的公助民办市级专业博物馆。目前正在展出“锡福——江南锡器博物馆锡器历史文化展”。展览分为高古锡器篇、食具篇、礼器篇、仪仗器篇、酒具篇、文房具篇、茶具篇、灯具篇、妆奁具篇、杂项篇十大板块,共展出历代锡器作品528件(套)。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馆长陈建明的珍藏,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时代风情。”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副馆长高芳告诉记者,“无论是女性所使用的发簪,还是家家户户所用的脸盆,以及烛台、吃饭器皿等,都可以用锡器来进行制作。这自南宋流传至今的市井烟火之气,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杭州城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来这里参观的,不仅有游客,还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研究者。”高芳说。

  与国有博物馆不同,民营博物馆面临更大的营运和维护压力。当然,不同的民营博物馆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走上相对良性的发展轨道。

  杭州江南锡器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特聘授课专家、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其运营模式是以馆长在其他领域的营业收入和小部分文创产品、专业书籍的销售作为支撑。

  民营博物馆以其馆内运营模式的灵活性,将其变成能对外的技术服务,这是很多民营博物馆的首选。

  坐落于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的传梭博物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不仅是单纯的梭文化展陈,还是承载传承、研学、手作、沙龙、销售等功能的“手工村落共同体”。

  工作日,博物馆没有接待“订单”,大门敞开。参观的游客三三两两,但也仍被博物馆展陈的23000余把梭子所震撼。

  见到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时,她正忙着一个大单子——手工制作一批“风从东方来”无废团扇。团扇由中国传统的特色手织布、新疆艾德莱斯绸、西藏特色印花面料与笋壳、稻秆、玉米皮等自然废弃料手工编织而成。这些团扇会被送往巴黎奥运会,既与各国朋友结一份美好的“扇”缘,也传递来自东方的无废环保理念。

  “博物馆要‘活’下去,就必须多动脑子,多想出路。”作为一座年轻的乡村博物馆,传梭博物馆擅长跨界出圈,联动新一代手工艺人开展更具创造力的手工艺创作。作为百丈镇共富工坊之一,传梭博物馆还开设了以非遗文创、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乡村文旅发展为主的电商直播工坊,通过电商直播推动研学旅游、艺术创意等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的发展。

  一座城,百座馆

  杭州距离“博物馆之城”还有多远?

  博物馆,对一座城市而言有多重要?

  杭师大历史人文学院副院长林航认为:一方面,博物馆是保存地域文脉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宝库,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厚度,成为增进市民对城市情感认同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建筑规模、藏品数量、展览数量和服务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博物馆本身也为城市营造了有魅力、有特色、有活力的富有人性化的空间场所,为市民提供一片文化绿洲。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被称为“博物馆之城”?学界认为,一般而言“博物馆之城”是指那些博物馆数量多、类型丰富、体系完整,博物馆的功能作用具有突出价值的城市。从广义上来说,光有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把“拥有100个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个目标。据悉,杭州市现有博物馆22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4家,三级博物馆1家。

  基数如此庞大的杭州,该如何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杭州做了许多尝试——在推进场馆建设、探索藏品保护、优化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博物馆等方面发力,主打文博主题宣传“让文物活起来”。

  例如,2023年7月以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正式启动“走遍杭州的博物馆”系列活动。2024年“走遍杭州的博物馆”活动热度不减,以“镇馆之宝”为主题推出了手绘地图和《杭州的博物馆护照》,策划了一系列寻宝路线,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文创产品。“数字化的加持、丰富多样的研学体验、多彩的文创产品,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的杭州,离“博物馆之城”还有多远?

  林航认为,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人文之城,有丰厚的人文气息,孕育了良渚文化、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等,现有博物馆数量较多、种类也齐全。但是杭州博物馆总体数量与西安等城市相比仍较少,且缺乏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流量IP,爆款藏品的数量也不足。此外,博物馆文创开发还不足,缺少网络流量爆品。“可以从打造特色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增进馆际交流等方面发力。”林航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于我们而言,就是要继续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着力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博物馆之城”的未来场景会是怎样?如何激发城市内核生长?杭州将继续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出回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