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第五届非遗游园会在翡翠湖校区隆重举行。这场以"拾遗记趣,乐享非遗"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吸引了千余名师生热情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漫步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二十余个非遗体验区依次排开,宛如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漆扇绘制区,同学们专注地勾勒着传统纹样;扎染体验处,蓝白相间的布料在巧手中焕发新生;皮影戏台前,观众们为光影交织的传统艺术喝彩连连。
糖画和面塑摊位前更是排起长龙,同学们争相体验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现场更有面塑、糖画、滚铁环、蹴鞠、抖空竹等丰富多彩的项目,让参与者亲身感受非遗魅力。“当水墨撞进流动的生漆,意想不到的冰裂纹在扇面上绽开,将手机电筒照在螺钿镶嵌处,贝壳碎片竟折射出虹彩。原来这就是古籍里说的‘随光赋形’!”漆艺展台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3级本科生杨彦西感叹。
现场也展陈了同学们设计的30余幅精美非遗海报,这每幅海报背后都藏着同学们与家乡的羁绊。“宫廷梳篦是我家乡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它,因此我便以其为灵感设计了这幅海报。”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与全球经贸治理)专业学生高铭泽介绍,作品采用对称构图,与梳篦蕴含的对称美相呼应。中心的‘常州’二字重叠,强调其发源地。两边“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为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梳篦。海报整体色彩接近木头本色,既展示了梳篦的质朴气息,也散发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气息。
活动还吸引了附近的小学生积极参与。“今天和妈妈一起去游园会,我们仿佛走进了古代世界!做扎染时,布浸到染料里像变魔术一样,展开时蓝白花纹特别像云朵和浪花。拓印最有意思了,我用小锤子敲叶子,石板的纹路就印在纸上了。原来这些老手艺比手机游戏还有趣!”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小学学生侯凯文兴奋地说。
本届游园会在传承中创新,特别设计了沉浸式体验环节。通过集章打卡、推理解谜等互动形式,参与者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精心准备的文创奖品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更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五年来,学校非遗游园会已从单纯的展示活动,发展成为融思政教育、文化传承、美育实践于一体的品牌项目。在这里,工业文明的理性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交相辉映,年轻学子不仅用双手触摸历史,更用心灵感受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我们希望非遗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活态文化。"活动负责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王梦茹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非遗传承形式,通过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开发数字化体验项目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焕发新的生机,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合新闻 记者 庄文倩
图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