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家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的郭家保像往常一样出门上工。“叮咚”,手机消息提示音响起。“您捐赠的家书已经完成修复工作,即将验收。”看着扬中市博物馆副馆长倪加辉发来的消息,郭家保眼睛一热。这一刻,他等了3年多,甚至更久……
意外发现家书
2018年,郭家保在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一只老木箱。箱面褐色的漆已经起皮脱落,充满了年代感。郭家保轻轻拭去灰尘,好奇地打开。“箱子的最上面有一个牛皮纸信封,我打开后看到了3封信。”郭家保回忆,信纸已经泛黄磨损,字迹有些模糊。“父母双亲大人膝下敬禀,孝儿无事不必挂念。近来你们身体好吗?我在常州潮塘镇,目下学习文化,学习军事……”郭家保仔细辨认信中内容,发现是素未谋面的二伯郭全才寄回的家书。
《扬中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载:郭全才(新坝镇),男,1929年出生,1952年在朝鲜失踪,1984年8月追认为烈士。
在今年50多岁的郭家保心里,二伯郭全才是家人心中最难以忘怀的亲人。“我父亲兄弟3个,大伯很早外出谋生,二伯去当兵了,家里只有我父亲陪着爷爷奶奶。”郭家保说,他从记事起就听奶奶说二伯参军的故事。
1951年,时年22岁的郭全才瞒着家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临上战场,他给家里寄回3封家书报平安。在信中,郭全才告知家人自己在部队生活很好、挂念父母身体、嘱咐家人做好农事生产……他还分享了在部队里通过学习,思想获得进步的喜悦。字里行间充满了一名新战士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与向往。
让家人没想到的是,寄回第三封家书后,郭全才便再无音讯。郭全才的形象,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那些发黄的信纸上。“每每念起二儿子,奶奶都是无限哀思。”谈起二伯,郭家保总能想到奶奶默默垂泪的样子。
老木箱里除了郭全才的3封家书,还保留着当年郭家人为了寻找郭全才向部队寄去的问询函以及部队的回函。回函中说:“该同志下落不明,是为了保卫祖国安全,为保卫世界和平,是最光荣的。我们查明真相,一定第一时间告知你们。”
郭全才多年杳无音信成了全家人心里的痛。郭家人坚信郭全才牺牲在了朝鲜战场,然而由于一直找不到遗体,郭全才的烈士身份迟迟得不到认定。后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回函,明确告知郭全才在参加1951年秋季攻势战斗中失踪。1984年,郭全才被追认为烈士。郭家人苦苦多年的等候终于有了结果。
拼凑记忆碎片
这些年来,郭家保把书信妥善保存着,偶尔展读。他想象二伯写信时的心情和神态,感慨良多。
如何让这些书信发挥最大价值?为这些信寻一个好归宿,是郭家保时常思考的问题。他找到了扬中市博物馆,与馆方多次沟通后作出了捐赠的决定。“由于年代久远,家书破损严重,相较于我个人保管,博物馆保存会更安全、更久远,也更有意义。”郭家保说,希望借助博物馆的专业技术对破损书信进行修复抢救。
2021年9月15日,郭家保正式将“抗美援朝烈士郭全才资料十一件”捐赠给扬中市博物馆。“郭家保非常信任我们,捐赠的书信非常珍贵,我们也向他说明,后期会开展书信修复工作。”倪加辉说,博物馆将书信陈列在三楼“革命英雄”展区,再逐一阅读、研究。“这些普通战士在世间留下的痕迹,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是重大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历史书中可能没有他们的身影,但是家书记住了。”
在研究书信内容的过程中,扬中市博物馆根据信中提到的“68军204师611团3营机炮连”“和气乡三村人窦德庆哥哥”等关键信息,在扬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找到了郭全才曾经的战友窦德庆。
窦德庆已经90多岁,现住扬中市三茅街道永和村。1951年3月,他和郭全才一起从扬中出征。“长辈们离世前就非常挂念,希望二伯能叶落归根。这么多年,我一直托人打听当年二伯是怎么牺牲的。”得知二伯曾经的战友还健在,郭家保随即前往拜访。
奈何因为在战争中受伤,窦德庆对郭全才的印象已经模糊,但他仍清楚地记得当年入朝作战时的行军路线以及自己参加过的战斗细节,“到了朝鲜,我们部队驻扎在鱼隐山,在那里战斗了13个月。”在与窦老交谈的过程中,郭家保慢慢了解到二伯所在部队参加的那些战斗过程,关于二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的空白信息也一点点完善。
故纸余香再芬芳
2024年4月17日至12月15日,历时近8个月,经过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精心修复,烈士郭全才3封尘封了73年的家书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我们对这批书信的制作材料、工艺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评估,从材料入手,进行了手工抄纸工艺流程的复制,尽可能还原原貌。”刚拿到书信时,修复师张雅芳怀着敬仰的心情,细致评估破损程度,认真制定修复抢救方案。“书信中红蓝墨水成分比较特殊,传统的脱酸流程已经不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我们从南京博物院专家处了解到有一种全新的进口脱酸溶液,可以在不跑墨的情况下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先是局部实验,试验通过后,张雅芳进行全局应用,仔细喷洒、展平、刷浆、拼接、修补,待晾晒完成后压平。最后,张雅芳小心翼翼地将修复好的书信一一放入写着编号的档案袋中。一道道严谨的工序让烈士书信重获新生。
得知书信修复了,郭家保的内心一阵激动。他想到了爷爷奶奶和父辈们的遗憾:“不管最后能不能找到二伯的踪迹,这也算是另外一种慰藉。”
四季轮回,转眼又冬。如今,在扬中烈士纪念馆,郭全才的名字镌刻在烈士纪念碑上。纪念碑前,朵朵白菊承载着人们的敬意。“郭全才最后参加的秋季攻势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发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劈入战’,战斗长达十个昼夜。面对美军密集的炮弹,志愿军战士奋勇反击,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美军的炮火……”面对郭家保的到访,扬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综合科科长耿荷梅娓娓道来。
“二伯,因为您和您的很多战友,我们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只是很遗憾,您没有亲眼看到你们拼命换来的繁华盛世,盼望您早日‘回家’团聚……”郭家保久久凝视纪念碑上的名字,诉说着思念。(记者 蒋丽 童本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