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水脉牵系着发展的血脉。巢湖水系发达,自古号称“三百六十汊”。以巢湖为中心,四周河流呈放射状注入。
一江安澜图,一山翠绿画,一湖碧水梦,一渠清流水,一城创新路!
如今,古老的巢湖正焕发新的生机,各主要支流沿线乡镇正联手共绘新时代“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奏响新时代的大湖交响曲。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合肥4周年之际,本报即日起推出“百川归巢 大湖交响”系列报道,选取巢湖的多条主要支流,沿河行走看巨变,以奋进之笔,看新时代的新图景。
河流小档案
丰乐河为长江水系巢湖的支流,发源于龙河口水库,下至巢湖入口,是巢湖的主要支流之一。
丰乐河,源六安、过肥西,全长105公里,串起了肥西县山南、柿树岗、花岗、丰乐、三河等多个乡镇,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的小井庄就位于流域内。
追光新质生产力,既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如今,改革新风吹满地。
丰乐河沿岸,直播已成了“新农活”,渔民有了“上下丰收”的新模式,泥巴地里也“挤”进了高科技。
肥西县山南镇长庄村太空莲基地
农村改革发源地
“荷花仙子”为荷产业代言
夏日景明,驻足远眺。
在丰乐河的上游——肥西县山南镇长庄村的太空莲基地,千亩荷田正摇曳生姿,白粉荷花渐次绽放,微风乍起,芳香四溢。
闫雨姣,今年新晋的12位“荷花仙子”之一。直播间里,简单地化妆、更衣后,她便与其他小伙伴一起,通过直播平台推荐山南最新特产——“青莲雅集”定制文创、“荷味珍馐”荷花宴……
“去年的第六届荷花文化节上,我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今年26岁的闫雨姣来自长丰县水湖镇,去年6月考入山南镇经发办统计站。让这位“新山南人”没想到的是,半年前,通过镇里推荐,她成为“荷花仙子”,出现在今年的荷花文化节上。
山南,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小井庄就坐落于此。如今,这里荷花产业正盛。
山南镇党委委员王丰平介绍,2015年,山南镇长庄村因地制宜引进太空莲,由此开始发展“太空莲经济”——
赏太空莲,举办荷花节,还陆续开发了莲子、莲子芯、荷叶茶、荷叶酒等系列“莲”产品,全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6年以来,山南镇每年7月都会举办荷花文化节,以荷为媒,因荷而聚,打造一个属于广大游客朋友与山南长庄荷花一年一度的聚会。
如今,山南镇长庄村因荷而生,因荷而美,因荷而傲。
每年的荷花文化节已成为展现山南形象的核心窗口、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山南人民和广大游客的节日。
尤其是今年,山南长庄创意推出了“荷舞国风”12位“荷花仙子”公益新村民主播招募活动。
包括闫雨姣在内,12位“荷花仙子”成为山南镇荷产业推荐官,作为公益新村民主播,线上线下推广荷文化、介绍荷产业、带动荷经济。
“书记三人行”助农直播间
直播成为“新农活”
“网红书记”只为村民有分红
驱车从山南镇驶向柿树岗乡的公路被誉为丰乐河沿岸“最美农村公路”。公路两侧,绿植花草高低错落,与周边建筑相映成趣,既清新又古朴。
“你瞧,我们柿树岗乡李塘社区阳光金果猕猴桃,它们个头都很大,很快将成熟上市。”位于柿树岗乡最繁华的中洋里文化街的“书记三人行”助农直播间内,三位“80后”基层党组织书记正现场卖货。
代塘村党支部书记邢科意是三位基层党组织书记中最年轻的,也是第一个开始直播带货的。
“去年5月,我们代塘村通过村集体为农户建设鸡棚、农户分养鸡苗、成熟后由村集体回购的方式,带动土鸡饲养产业发展。”邢科意介绍,去年年底,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出栏的3500多只土鸡数日内全部售罄,5户土鸡养殖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还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瓶颈。
2024年年初,柿树岗乡正式开启直播带货。22位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中,邢科意、洪勇、高智三个“80后”组成了一个直播组合。
防虎社区党总支书记洪勇在直播中收获众多“粉丝”。
“为了让直播更具专业水准,乡党委帮我们找到了一家专业视频制作团队,还在乡里最繁华的中洋里文化街开辟直播间,并给组合命名为‘书记三人行’。”洪勇娓娓道来。
从7月16日开播至今,“书记三人行”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每天晚上9点到夜里十一二点,“书记三人行”都会在直播间里,推销肥西县的众多优质农产品。
“通过直播带货这种方式,能将村民手中的农产品变现。村民获益了,‘钱袋子’鼓起来,幸福感才会满满。”对于未来,合龙社区党委书记高智信心满满。
渔光互补电站
“渔光互补”
渔民有了“上下丰收”的新模式
远处是高铁疾驰、高楼耸立,近处是一排排整齐的蓝色光伏面板,这是记者在丰乐河沿岸的花岗镇四合社区看到的景象。
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花岗镇的千亩鱼塘变身光伏电站。
“去年年底,这个150兆瓦渔光互补电站项目建成,不仅在光伏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养鱼业和储能领域展现了新的模式。”花岗镇四合社区党委书记刘成介绍。
该渔光互补电站是利用2700亩鱼塘、低洼水坑建设而成,真正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养殖”,是当前合肥规模最大、技术最新的光储融合集中式光伏电站。
渔光互补电站提高桩基高度至7米,拉大组件间距至12米,确保项目高效发电的同时为渔业养殖留出充足作业空间。“项目预计年发绿电约1.8亿度,等效节约标煤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150兆瓦渔光互补电站运维工程师蔡伟介绍。
说到效益,年近60岁的花岗镇老渔民黄厚权感触最深:“我从16岁就开始养鱼,这种既能发电又能养鱼的方式还是第一次见,今后我们也能实现生态养殖了。”
如今,在四合社区,还有更多的像黄厚权这样的老渔民开始尝鲜“渔光互补”,变身“新渔民”。
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水稻
“大田变小田”
泥巴地里“挤”进高科技
立秋之后,位于丰乐河下游的丰乐镇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稻田随风起浪,静待丰收。
农田管理员、新华村的唐海波正骑着电动车在田间道路上穿梭巡查,“快了,还有差不多两个月,这片稻子就能收割。”
丰乐镇自古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素有“水乡古镇”“鱼米之乡”的美誉。
“过去,丰乐镇内到处是分散的‘小块田’,现代化的农机设施毫无施展之地,只能靠农户人工种植,效率低下。”唐海波表示。
要想提升亩产效益,首先要将“小田变大田”。
“通过优化合并田块、平整土地、配套沟渠、畅通路网等措施,补缺补差基础设施,我们加速打造田块整齐、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宜机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丰乐镇农办主任孙永超介绍。
自2021年起,丰乐镇对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提升改造,辖区内新华村、方桥村、三里村等村居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7万亩,占耕地确权面积比例超90%。
如今,放眼丰乐镇,一条条硬化的沟渠、生产便道直通田间地头,田坎错落有致,沟渠纵横相连。田地的规划整合不仅为机械化操作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同时也为智慧农业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丰乐镇试点打造了300亩数字农田,依托“信息技术+智能农机”,打造一个集数字种植、农资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云平台”,让“数据”与“智慧”飞奔在乡野间。
无数传感器,承担着“数字农业”的信息传输任务;一面电子屏,支撑着“数字农业”的神经中枢;虫情测报、孢子捕捉、智慧性诱测报、物联网风吸式杀虫……搭乘智慧农业的快车,这片用科技和智慧“浇灌”的田野将在金秋十月迎来丰收。
望着满眼沉甸甸的稻穗,唐海波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期待。
记者手记
惟改革创新者胜
在丰乐河沿线采访中,记者认识了很多“新农人”。
为荷产业代言的紫霞“荷仙”闫雨姣,一心想带动村民致富、勤学苦练直播“新农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高智、洪勇、邢科意,还有在一望无际的“数字化农田”里奔波的农田管理员唐海波……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记者能深刻体会到他们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期待,还有他们那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精神。
有了这种对“创新”的追求,丰乐河两岸未来还会涌现出更多动听、感人的新改革故事。
策划:崔学章 吴林红
统筹:汪雷 叶琳玲 周文丽 李福凯
文字:本报记者 方佳伟 王峰
摄影:本报记者 李磊 杨锋
制图:赵军 胡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