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怎样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7月13日下午,第二届北外滩教育发展论坛暨科学教育名家研讨会在世界会客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名家齐聚上海虹口,围绕“变革与重塑: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展开探讨。
活动中“大咖”云集,不少科研名家莅临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孙胜利出席并做主题演讲,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出席并做主题发言,上海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真荣出席活动。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出席,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并致辞,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戴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出席,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出席并致辞,虹口区委副书记姜爱锋、虹口区副区长陈筱洁等领导出席活动。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上海纽约大学原校长俞立中等沪上高校科学教育名家也来到现场。
课程引领
在跨界融合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近年来,在高质量实施国家科学课程的同时,虹口区建构起层次丰富、覆盖面广的科学课程群,加速科学课程扩容提质。目前,虹口中小学已打造了科学课程建设方案,通过设置与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成立科学社团、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科学课程体系。
现场,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带来了《面向人人的科学教育》的主旨报告。他谈到,虹口区秉持“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的核心理念,以提升全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跨界融合引领、科学教师的全面精准赋能、科学教育资源的多渠道整合等途径,在全域营造浸润式科学学习生态,培植了一片科学教育的丰沃土壤。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王梓霖同学,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她的“科创之旅”。在学校里,王梓霖看到了“虹口复兴号”遥感卫星的模型,通过学校开设的“卫星与农作物估产”课程,她深度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她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一起建模、一起验证,并最终完成研究报告。王梓霖说:“在虹口、在复兴,我在科学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从学校‘小课堂’不断走向社会‘大课堂’。我和同学们在这里实验、探索、学习、成长,不断发现新的世界。”
聚焦“双新”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虹口不断通过课程的跨界融合,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而更多的变化,则写在虹口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扎实实践中。
双向赋能
让科学教育“更科学”
当天,虹口区《创享科学悦读未来——科学阅读指南》正式发布,为小、初、高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了科学阅读的方法论。
以科学的方式学科学,更要以科学的方式教科学。如何将科学教师培养落到细处实处,打通科学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据介绍,虹口打造了“名师辐射+精准培养”的研训模式,成立区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聘任院士、科技馆馆长等14位行业顶尖专家担任委员,全方位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横向上通过“名师辐射”,建立了由专兼职相关学科教研员领衔,科学教师、实验员和科技辅导员全覆盖的科学教研共同体,为科学教师培养带来更加广阔而前沿的视野。纵向上则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科学教师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师培养方案,实现“精准培养”。
为了进一步赋能科学教育师资建设,会上,《虹口区科学教育教师培养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同时,虹口区科学教师培养中心揭牌成立。
以此为契机,虹口将完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并持续借力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FabLab创客中心、蓝晶微生物等高校和企业资源,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让懂科学的人讲科学,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
协同育人
打造科学教育的“全域生态”
在积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外,虹口区进一步拓宽社会大课堂的边界,集聚资源,外引内联,将资源势能转化为科学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在全域形成了科学教育合力。
此前,虹口已成立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区科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青少中心——科技实践中心、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与高校院所、科普场所、科技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科普项目、科技课程、先修课程等,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虹口模式”。未来虹口将持续完善科学教育发展布局,让科学教育在虹口“无处不在”。
活动中开设的分论坛环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科学名家围绕“回到真实问题:科学教育可以‘更科学’”“聚焦关键能力:科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与提升”“从课本到世界:科学课程的无界与有序”三大议题畅谈己见,为虹口区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虹口正致力于打造这样多元而自由的科学教育“生态场”,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时时处处可探究、能探究,不断发展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第二届北外滩教育发展论坛暨科学教育名家研讨会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学会指导,虹口区教育局主办,虹口区教育学院、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得到了虹口区科技和经济工作委员会、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