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杂志记者 汪名旵 吴明华 陈成诵 许盼丽
当经济增速重回全省第一、总量迈上5000亿台阶的时刻,芜湖,出人意料地没有“开香槟”庆祝,而是自我加压,提出推动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在长三角排名、在全国位次进一步提升的目标。
今年以来,围绕“三个进一步提升”,芜湖市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动员,要求“拧紧发条、争分夺秒”“打出新攻势,跑出加速度”。
“我们致力于打造全省第二座万亿之城,5000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要为全省发展做贡献、挑大梁。”芜湖市委书记宁波说。
近日,决策杂志媒体智库专访宁波。访谈中,宁波对于城市如何吸引人才、如何抓创新,如何发展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等,都有独到见解。从主政者的所思所想中,人们对当前城市竞争发展态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真切感受到安徽“第二城”的发展脉动。
抓住“年轻人的心”
2024年,在芜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台阶,让芜湖坐稳了安徽“第二城”的宝座。3年跨越1000亿,更让芜湖坚定了“往前赶”的信心与决心。
“省委、省政府对芜湖发展寄予厚望、充满期待,要求芜湖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我们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在肩,正在加快推进创新之城、汽车之城、智算之城、枢纽之城、欢乐之城、幸福之城‘六个之城’建设,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宁波说。
“如何为全省发展做贡献、挑大梁?经济增速要明显高于全省,才算做贡献;从长三角41个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未来芜湖要进入前10,才算挑大梁。目前差距比较大,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对于芜湖的发展之路,宁波有清醒的认知。
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狂飙突进的时代结束了,但芜湖还是要争先进位、努力往前赶。
近年来,芜湖把常州作为对照学习对象,全力缩短差距。两个城市有些相像,都是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相比常州,芜湖一个重要的差距就在于人口。2024年末,常州常住人口538.6万人,而芜湖仅有379.7万人。
“人口规模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口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只要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发展就有后劲、有活力、有未来。”宁波说。
芜湖市把引人才、聚人口作为省域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迭代升级“紫云英”人才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市领导带头赴全国各地开展“百所高校大宣讲”,举办“紫云英人才日”“金秋人才周”等系列活动,打出引育留用“组合拳”,不断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
2024年,芜湖市净增人口4.1万人,新招引大学生数量突破10万人。芜湖市提出,力争今后每年净增8—10万人,到2027年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长远目标达到500万人。
为了吸引、留住人才,特别是抓住“年轻人的心”,宁波提出运用“三感三力”全新思维,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水平,全面增强城市与人的情感链接,让每一位工作生活在芜湖的人都能实现“五个增值”。
“三感三力”,即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和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五个增值”为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
“城市与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关联,更是内在情感的交融。城市建设理念的升级,让城市有了温度感、幸福力,将成为城市最吸引人的‘磁场’。”宁波说。
“产业+科创”走出不一样的路径
如果说人才是城市发展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就是第一动力。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到,创新有不同的路径和模式,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产业创新。芜湖缺乏高能级的大学大院大所,没有国字号的顶尖研发平台,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方面先天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宁波说。
芜湖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立足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充分发挥奇瑞等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探索一条“产业+科创”路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产业+科创”核心在企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一头连着技术、一头连着市场,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落地的关键。”宁波说。
芜湖市坚持“双招双引”和自主培育并重,瞄准有控制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等“三类企业”,千方百计招引培育一批创新主体落户芜湖;深入实施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
在“产业+科创”的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核心与龙头,人才和创新平台是重要支撑。
芜湖市一手抓创新人才招引,一手抓创新平台建设。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芜湖市聚力打造“鸠兹科创湾”,拿出最优地段布局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梦溪科创走廊等18个创新园区,每个园区同步规划酒店、公寓、商业、文娱等配套设施,集科技研发、科创交流、商务休闲等业态于一体,营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
同时,芜湖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上海交大芜湖研究院;支持奇瑞整合资源组建开阳实验室,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于一体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埃夫特、启智智能机器人等龙头企业与清华、中科大等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开展前瞻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芜湖的创新打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2024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芜湖跃居全国地级市第22位、较上年前进4位,过去三年累计前进10位,是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迈入创新强市“第一方阵”。
产业发展之道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近年来,芜湖在产业发展方面亮点纷呈。特别是奇瑞集团2024年销量达260.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居主流车企首位;出口114.5万辆,创中国车企出口新纪录。
“芜湖立足自身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践中,我们重点竞逐四条产业‘新赛道’。”宁波说。
汽车产业是芜湖的首位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也是四条“新赛道”之首。芜湖举全市之力发展汽车首位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超过900家,去年汽车全产业链实现营收5840亿元、增长31.4%。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创新中心、全球供应链中心,力争到2027年首位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扛起安徽汽车产业版图的半壁江山。”宁波说。
在芜湖“六个之城”总体布局中,智算之城是和汽车之城并重的产业支撑。在宁波看来,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最大风口、最大增量,谁抓住了数字经济,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先机。
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是长三角算力枢纽两大数据集群之一和中部六省唯一的数据集群。2022年获批以来,先后落地华为云、抖音、三大运营商等头部企业算力产业链项目41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在芜湖密集投资布局,这种集聚度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发展数字经济,宁波信心十足。
芜湖要竞逐的另外两条“新赛道”,是智能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在智能机器人“赛道”,芜湖是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经过10多年持续培育,已经集聚企业300多家,去年实现产值超400亿元,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
在低空经济“赛道”,芜湖是全国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集聚了200多家企业,形成涵盖整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
竞逐产业“新赛道”,在宁波看来,关键是围绕上述“三类企业”,通过“双招双引+自主培育”,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光有产业链还不行,还要形成集群。
“如何才能形成集群?关键是要有体量和密度,所谓密度就是产业集聚度要高,集聚度不高,就不能形成集群。当产业规模和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逐步形成产业生态。”宁波说。
对于产业生态,宁波的理解是产业集群内拥有自我循环、自我提高,新陈代谢、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里,“三类企业”每天都会诞生,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体系。
在宁波看来,围绕“三类企业”抓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最终形成产业生态,这就是产业发展之道。
“好的营商环境是要为企业赋能”
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芜湖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打法。
从2021年3月开始,芜湖市创新推出“畅聊早餐会”,每周末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餐叙,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并建立督查督办和回访机制,形成“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落实”的工作闭环。截至今年3月底,早餐会已举办130场,收集问题诉求630多项、已办结610多项。
“早餐会形式灵活、简单,互动性强,准确地来说不是‘会’,更偏重于‘聊’,既是工作交流,更是情感交流;不仅是政企沟通平台,还是‘双招双引’平台,更是共谋发展、开放包容的平台。”宁波说。
从实践来看,“畅聊早餐会”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市领导顶格推进。在宁波的微信列表里,有很多企业家好友。企业家有问题可以随时给他发微信,他没有不回的。每天晚上11点,宁波都要清理微信,对于白天不能及时回复的信息,晚上统一回复,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无小事”。
今年,芜湖市被批准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查一次”改革试点市,目前已发布四批“综合查一次”联查事项清单,入企事项减少至原来的五分之一。
芜湖市还创新建立了“1%工作法”、惠企政策网上超市、“人民城市体验官”等为企服务机制,14个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居全省首位。
“除了为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企业赋能。”宁波说,芜湖市提出建设“八大平台”,即构建以产业平台为核心,以创新平台、智慧平台为支撑,以金融平台、政策平台、人才平台、场景平台为保障,以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为着力点的工作体系,就是为市场主体赋能。
“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局限在浅层次的为企服务,而要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好的营商环境关键是要能为企业发展赋能。”宁波说。
转载自4月15日《决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