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军巷内的老太臭干,从推车小摊发展到如今的店面,历经30年,味道始终如一;弥陀寺巷的伙头烧蟹黄汤包店,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营,让人们一次就能品尝到“镇江三怪”的独特风味;斜桥街的麦酷甜品咖啡店,既能享受下午茶,又能撸猫,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烟火气、历史感、人文韵,这是京口区大市口街道打造的“融合商圈”示范场景。
烟火商居 活力地标
大市口商圈的“烟火气”承载着百年商埠的历史底蕴,同时融入现代化治理与创新活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井生态。小铺面,大民生,整洁有序的巷内商铺,一面连接着“衣食住行”的民生需求,一面也直观展现了市民的文明素养。
商圈内的大八叉巷和弥陀寺巷通过“一街一品”工程,既保留南宋舍宅建寺的历史印记,又注入年轻态生活方式。在楼下新建的幸福大院里打打拳、在琳琅满目的商铺沿街遛遛弯……居住在繁华的街巷,市民会惊喜地发现,无论是扎根于此的老字号商铺们,还是街头巷尾集中起来的便民织补摊,都已经和老居民区水乳交融,共同成为“融合商圈”的金字招牌。
古韵新风 历史绵延
大市口自古便是交通与商贸枢纽。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十字黄金区位,清末时期已形成“五条街挤不开”的繁华商业区,大市口商圈所在社区名称“宋官营”“千秋桥”“老北门”,均与古代镇江城防、漕运密切相关。辖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民居建筑群“五柳堂”,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梅庵琴派)的传习场所;明清时期镇江府城的北城门“定波门”瓮城遗址,曾是孙吴立国之前经营江东的大本营、战略后方;还有三山五岭八大寺的燕支岭和弥陀寺遗址等。
大市口街道的历史文化兼具“商脉、文脉、水脉”三重特质:作为千年商埠,见证了镇江从漕运重镇到现代都市的转型;作为文化交汇点,融合了古城遗迹、民族多样性与市井生活;作为地理枢纽,串联起长江、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脉络。其“古与今”“商与民”“城与人”的互动,生动诠释了镇江“山水名城”的独特魅力。
人文营地 幸福绵长
作为主城区的商圈,离不开老旧小区多、老年居民多、小商户多这“三多”的特点。大市口街道以商居互联为关键,组建“商居”联盟。一手抓商户,组建“小商户联盟”,一手抓居民户,打造“楼院党建”。在此基础上,组建“商居联盟”,形成社区党委牵头下的三方议事机制,和有条件的商户联合打造“联盟议事厅”,在小区庭院、广场打造“小板凳议事桌”等共享微阵地,形成从个体到联盟的精细化管理共同体。
另外,街道用好“积分制”,推动“基层治”。以“参与治理赚取积分,兑换积分获取服务”的方式,引导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商居联盟”单位成员加入积分兑换“赞助商”,立足商圈中心的宋官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商品、课程、餐食、服务等兑换选项,构建了“融合商圈”公益生态,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通讯员 姜南 记者 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