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首页>地方频道>无锡>要闻

科技“上升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国内首款先进部分预混合压燃氨发动机、首款3吨智能混动装载挖掘机在锡发布,国内首条高端光子芯片中试线即将在锡建成投用……近期,无锡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重磅成果频现。

  一项项创新成果埋下了新质生产力的种子,要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引资源、建平台、设机制,无锡踏实前行、扎实作答。从吸引大院大所落地扩大科技成果供给,到建设中试平台促进技术熟化,再到组织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机制解决行业共性难题,一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上升路径”愈发清晰。从科技创新的“新”到新质生产力的“新”,这座城市正在加速形成合力,锐意“上新”!

  紧密牵手高校院所

  让无锡成为更多“1-10”的第一站

  “落地无锡半年多来,我们边建设边研发,目前已经完成了首批8个孵化项目的评估,还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引进了几家创新企业,接下来将推动更多契合惠山区产业规划的科创成果在这里转化。”近日,说起院所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6.1%、科研院所为27.7%、企业为34.3%,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并非一件易事。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高价值科研成果难以被发现、被应用;另一方面,一些亟需技术支撑的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在业界看来,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从10到100”。“推进‘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这是科研机构的主要责任。”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主任周德金认为,科研机构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要确保创新成果可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无锡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最佳“试验场”,与此同时,无锡对大院大所敞开的热情怀抱也吸引着国内高质量创新资源纷纷来此落地。北京大学无锡EDA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近年来,一大批“顶流”高校牵手无锡合作建设科研机构,为“最强大脑”在锡筑家,打造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范式。院地携手导入创新资源,让无锡成为不少科研院所创新成果“1-10”转化的“第一站”。

  “以前在高校,通常是什么领域最热门就做什么,什么方向容易发文章就研究什么,现在我们所有研究都贴近市场产业化需求,形成了更有活力的机制。”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副院长徐彪告诉记者,由研究院参与研制开发的大吨位混动矿卡无人驾驶技术,最近成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核心装备——全球首款240吨位智能混动重载车辆上搭载运行,为未来规模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试催动技术熟化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加速走向“100”

  跨过“从1到10”的突破阶段,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面临着“从10到100”的产业化考验,能否成功应用于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决定着一项技术成果能否走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在这一方面,无锡展示出强劲的行动力:从科研机构到领军企业,一个个中试车间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加快推动创新技术熟化。

  今年6月,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将在无锡光子芯谷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为光子芯片产业和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提供关键性支撑。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金贤敏表示,依托中试线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究院将致力打通研发、生产全产业链,助力无锡抢占光子芯片和量子科技产业的制高点,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端,发力建设中试平台的案例同样不少。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正参与建设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降低物联网芯片企业中试环节的“门槛”,帮助行业内产品早日走向产业化大规模量产。我市还设置了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企业在锡落地中试产线。去年引进的盘古钠祥新能源正在专项基金支持下开发钠电池中试线,聚焦铝壳钠离子电池的开发应用。

  除了开发中试平台,无锡还着眼创新成果产业化链条上的其他难点、堵点,建设了多个技术成果转移对接平台。近年来,上海技术交易所(无锡)创新服务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先后落地。前者全方位导入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海内外的优质科创资源,并结合无锡产业发展方向,推荐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在锡产业化落地。后者则与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共建转化生态系统、共享先进技术成果、共用地方政策资源,实现成果供需的高效对接和先进技术的有效转化。

  促进多链深度融合

  瞄准新质生产力走出高效路径

  “我们要把技术转移当作一个核心产业来打造,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通过技术转移与转化,促进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就业岗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的当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提升转化的质量。

  随着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一套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得到了有力的抓手。“市产研院将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市产研院院长胡义东说。成立一年来,市产研院已实施先导预研项目18项,锁定成果优先在锡转化,增强前瞻性、引领性和变革性技术储备,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为产业化创新项目引入源头供给。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内的企业需求,市产研院还组织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去年,在了解到无锡高端纺织行业存在细纱接头技术瓶颈后,市产研院组织实施了环锭纺细纱接头机器人智能系统项目,将智能化创新技术成果运用到产业项目中,大幅提高了产线上的生产效率。

  一年来,市产研院聘请了10名项目经理,阶段性组织实施产业化项目或平台项目,其中不乏院士级别的行业领军人才。从高端人才在锡集聚的步伐中,也可观察到技术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的踪迹。近日,三名重量级专家加盟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郭子建,环境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和我国大型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开拓者杭世珺总工程师送上聘书。“在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中,需要有能够发挥桥梁作用的关键人物。”郭子建院士认为,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科学家,可使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过程少走弯路。随着更多领军人才在锡集聚,创新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将走出一条更高效的路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