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一粒米”蹚出新“稻”路

“几年前,我们的稻米卖2元每斤,现在最好的品种已经卖到了10元每斤。”细数收成,祁门县安凌镇芦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龙笑逐颜开。“从前做梦都没想过,稻米价格能卖得这么高,稻田还能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

从85户199.46亩到104户404亩;从流转农户土地到吸收家庭农场入社;从“芦荔优质稻米种植示范基地”到“芦荔农业产业园”,从单一发展农业到拓宽农文旅融合发展路……近年来,芦荔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54.55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209.9万元,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再到一个业态,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一粒稻米撬动富民产业

“老张,你把地包给村里,用上优质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收成肯定比现在多。”2022年,张建龙上门时说的话,张记能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的“老把式”,张记能对张建龙的话充满了迟疑,但转年水稻丰收后,他已是心服口服:还是那块地,合作社选的种子种植出来的稻米品质确实更好,给出的收购价比市场高出0.2元到0.3元。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张记能细细算了笔账,他共流转了240亩稻田,每年纯利润至少高出了5万元。

“增产又增收的秘诀,在于芦荔村以‘党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户’的运转模式发展稻米产业。”张建龙说。

芦荔村位于安凌镇西北部,德上高速开通前,距祁门县城74公里,是个典型的农业资源村,更是“祁门粮仓”的核心地带,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稻田、茶叶等农林产业。

然而,芦荔村也曾为诸多问题苦恼——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种地的人”青黄不接,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大农机、高科技只能望“地”兴叹。

想要破解“地由谁来种”“种粮怎么挣钱”等问题,科技赋能下的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是条好路子。

从2019年开始,芦荔村毅然选择粮食产业作为村集体产业,积极流转土地,探索机械化种植,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延伸粮食产后加工服务,注册芦里水稻专业合作社,申请“芦荔清水田”品牌商标,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新路径。

如今,实施人工除草并施绿肥和有机肥所种植出的优质品牌“芦荔清水田”稻米供不应求。2024年,村集体仅稻米产业就实现营收200余万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张建龙说,今年村里还将推行“稻渔共养”新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

一片稻田有了“诗与远方”

当无人机掠过皖南山区,镜头下的芦荔村稻田正上演一场视觉盛宴——五彩缤纷的打卡点编织成童话般的画卷,“神舟飞船”、卡通萌宠在稻浪中“跃动”,这片曾被称作“祁门粮仓”的土地,如今正用艺术与创意重新定义乡村的“丰景”。

“秋收的时候,城里人扛着相机追着稻浪跑的场景让我们开了眼界。”作为土生土长的芦荔村人,张建龙从未想过世代耕作的稻田会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2年德上高速贯通后,这个文旅资源好、交通又便利的小村庄有了属于它的“诗与远方”。

“2023年,我们和黄山市祁遇乡村运营公司联手打造了‘祁遇稻田’项目,以‘稻田+’的魔法公式解构传统农旅的边界。”安徽途秀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祁遇稻田”项目负责人藕然告诉记者。

在白鹭星空餐厅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在稻田猫咖点一杯稻田咖啡,在无动力游乐园里尽情玩乐……走进“祁遇稻田”乡村文旅新空间,面向“Z世代”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新产品、新要素应有尽有。

“我们的项目由keemun见山新中式茶饮、稻香书屋、稻米奇遇记乐园等八大特色区域共同组成。”藕然介绍,在稻田旅游中,游客可以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插秧播种、集市购物等田园乐趣,还可以品尝乡村美食,通过丰富的乡村娱乐活动,推动农旅融合从观光旅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

2024年以来,芦荔村游客接待量超1万人次,产生经济收益20余万元。去年,“祁遇稻田”乡村文旅新空间成功入选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百佳名单,并荣获“优秀场景”称号。2025年,“祁遇稻田项目”成功入选安徽文旅“三新”优秀案例。

“目前,青醒设计师酒店和桨板基地、观星台正在加紧建设中。”藕然表示,新区域将于6月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将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

幸福“稻”路愈加宽广

漫步芦荔村,平整的沥青路串联起青瓦白墙的农居,农耕主题文化墙上绘满丰收图景。一粒稻米,从提质升级到价值裂变,让村民的幸福“稻”路愈走愈宽广。

“我以前在上海当厨师,2020年得知村里要做大稻米产业,于是扔下上海厨房的炒勺就往回奔!”今年56岁的周幸福是芦里水稻专业合作社管理员,更是合作社里的“多面手”,既干得了农务人员调配,又下得了田、开得了农机。“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从小在田里长大,如今还能回到这片田里种出“金穗穗”,周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在keemun见山新中式茶饮店,主理人叶琳正用祁门红茶为基底加上牛乳、水果等调制创新茶饮。作为“祁遇稻田项目”的第一批员工,她参与并见证了农文旅项目在家乡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现在来我们村子的不仅有外地游客,还有外国友人。我不仅会为他们亲手调制好喝的茶饮,还会向他们宣传推介自己的家乡。”能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叶琳成就感满满。

如今,有像周幸福这样忙着振兴村里稻米产业的老农人,也有像叶琳这样投身文旅发展的年轻人,家乡的广阔天地为返乡游子就业创业提供了无限可能。

“现在,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作为“外来”的村里人,市供销集团选派干部、芦荔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汪建设感触颇深,有了人气,也倒逼着乡村的建设不断完善。“去年6月,我刚来驻村的时候,村委会门口的主干路不平整,低压电线裸露在空中。”顺着汪建设手指去的方向,如今那条曾经坑洼不平的主干路已经变成了平整的水泥硬化压花路面,低压电线也早已被规整地埋入地下,沿途新安装的路灯照亮了村民归家的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再过两个多月,芦荔村将迎来又一个水稻播种季。

此刻,芦里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冬闲田”里,油菜与绿肥作物“紫云英”交织成绿毯,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望着即将升腾起新希望的田野,汪建设说,这些绿肥作物再过四五十天就能翻压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能提高三成,等6月份插秧时,保准让稻苗吃上“营养餐”。

记者手记:

行走在芦荔村的阡陌间,处处是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2017年,黄山市15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作为2017年出列的贫困村,脱贫摘帽后,芦荔村用一粒稻米书写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答卷。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从“祁门粮仓”到“皖美新场景”,站在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回望,这片土地正用实践证明: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当每一粒稻米都承载了科技含量、文化创意和生态价值时,乡村振兴的“裂变效应”必将持续释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