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统计局公布《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同时发布了16市常住人口数据。其中,黄山市常住人口逆势实现净增长。
在各地人口争夺战不断升级,中小城市普遍面临招人难、引人难、留人难困境的背景下,黄山市人口增长“扭负为正”,背后演绎了怎样的破局逻辑?
产业向新筑就聚才新高地
产业兴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产业强。黄山市人口回流净增长,首先得益于产业生态的向新蝶变。
近年来,黄山市始终树牢“产业强市”理念,走好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全力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市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024年以来,黄山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冲至全省第一方阵,多项重点工作全国有声、全省有位。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全省第5;规上利润总额增幅居全省第2。从产业集聚来看,目前已建成休宁县汽车零部件(制造)、歙县高端机械零部件、徽州区新型涂层材料和祁门县电子电器件四个特色产业集群;黄山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屯溪区工业母机、黄山区绿色食品、歙县纸基功能材料、黟县光电产业呈集聚发展之势。
企业需求在哪里,服务人才的重点就在哪里。聚焦企业“人才之需”“人才之忧”,黄山市创新将增值化人才服务延伸至产业一线,深化与中国计量大学、中科大、合工大等校地合作,选聘高层次质量人才担任企业“质量技术副总”“科技副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推动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同向共兴。
文化旅游一直是黄山的传统优势产业、首位产业。近年来,黄山市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尤其聚焦休闲度假、医疗康养、文化服务等六大高端服务业,推动农文旅康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目前,以旅游业为牵引的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5%,乡村旅游覆盖全市七成以上村庄,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青年艺术家、设计师、民宿主理人、数字游民等群体来黄山创新创业。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黄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往年增幅明显。“人随产业走”是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正催生化学反应,让黄山从人才“过境地”变为“栖息地”,“人、产、城”互促共进与高质量发展形成螺旋上升的耦合效应。
全力做好“围墙外”的事
“扎根徽州这片创新沃土,我们深切感受到政务审批的徽州速度、专业周到的服务温度、亲商重商的环境厚度。这些发展红利正转化为我们‘以科技为笔、以实业为卷’的奋进力量。”安徽鑫昌众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星航的一席话,道出了黄山市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渊深群鱼聚,林茂百鸟鸣。虽然没有一线城市的资源禀赋与虹吸效应,但黄山用“绣花功夫”打造比较优势,将营商环境优化作为破解人口流失难题的突破口,通过“刀刃向内”重塑城市竞争力。
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了大批优质创业青年成为黄山建设的合伙人。为激励优秀创业项目落户,黄山市专门制定项目落地配套奖励政策,并为项目落地黄山、实现成果转化提供持续跟踪服务。三届赛事共签约落地项目167个,协议投资额超200亿元,王磊、秦家哲等参赛青年以赛为媒,携优质项目落地黄山,同时引来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黄山。
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2024年,黄山市支持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者5600余名,新增市场主体2万余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亿元。
为让已有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让外地企业愿意来、成长得快,2024年黄山市在政务服务中心和各园区开设15个企业诉求窗口,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888名驻企服务专员联系服务1345家重点企业和79个重点项目,解决企业诉求5068件;常态化开展“新安茶会”“企业直通车”为企服务活动,解决企业诉求421件。
总投资15.4亿元的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项目从正式签约到开工生产,前后不到两年;春节前夕,总投资1.7亿元的奥特斯产业园项目在休宁经开区开工建设,自签订投资协议到项目首桩开钻仅用60天;1月,突飞科技(黄山)有限公司开工仪式在祁门举行,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数十天……
营商软环境的持续升级,不仅让市场主体如鱼得水,更悄然改变着人才的流动坐标。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4年黄山市常住人口实现“回流拐点”,折射出黄山的城市发展正向“品质深耕”。
曾因游乐设施陈旧、功能体系不完善、空间缺乏活力沦为城市“消极”空间的绿色广场摇身一变,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儿童友好公园;经过一年时间提升改造的戴震公园,成功化身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消费和社交于一体的复合式城市公共空间;齐云山向东3公里处,昔日废弃公路蝶变成集“美景+咖啡+火车+民宿”多功能于一体的“向云端·世界观光列车”微公园……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完善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强化城市整体运营理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先后建成屯溪区南滨江公园、黄山区浦溪河休闲旅游区等一批主题公园、口袋公园,迭代升级景区、城镇、乡村、街区、道路,全力打造独具黄山魅力的山水“徽客厅”,有效吸引了人口有序流动、合理集聚,使人口“愿意来”“留得住”。
就业机会与人口流动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3月8日上午,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妇联主办的黄山市“巾帼风采、暖心帮扶”妈妈岗专场招聘会举办,26家企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1300个,吸引400余名求职者入场,达成初步意向85人。
黄山市深挖“家门口经济”潜力,线上线下齐发力,常态化开展就业春风行动。以“妈妈岗”举例,通过广泛收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等就业需求,针对陪读宝妈等特殊群体设立“妈妈岗”“陪读岗”等定制岗位,促进外出务工返乡妇女实现本地家门口就业,2024年以来共为陪读群体量身定制弹性岗位836个,吸纳妇女就业557人。吴梅玲原来一直在浙江东阳务工,今年通过祁门县人社局的就业政策宣传了解到“妈妈岗”这一用工新模式欣然入职黄山市昱博电器有限公司。“公司里有爱心活动室,我上班还能把小孩带到这里来照顾,在家乡就业挺好的。”说起现在的工作,吴梅玲特别满意。
“高品质栖居+家门口就业”的双向赋能,既消解了传统城镇化中“离乡谋生”的无奈,更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现实选择。当城市既能承载诗意栖居的向往,又能托举平凡奋斗的梦想,人口自然从“候鸟式迁徙”转向“根系式生长”。
“引、育、留”全链条释放“归巢效应”
“真心感谢黄山市的人才好政策,让我留在了黄山,有了家的温暖,希望自己在人生的另一个赛场再续辉煌!”去年底,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张小飞办完入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手续后,开心地对同事说。
人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巨大洪流中,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智慧。面对困扰多年的人口“失血”痼疾,黄山市以“引、育、留”全链条精准破题,把城市打造成投资兴业的沃土、成就梦想的高地。
铸就引才“强磁场”。坚持政策引才,大力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落实“星链15条”,创新推进乡创客、乡村振兴首席服务官引育行动计划等,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近两年累计引育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等人才千余名;出台《黄山市企业招工市外大中专毕业生招引计划》,2022至2024年引进市外大中专毕业生1500余人。坚持项目招才,制定《关于开展“设计师乡村行”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若干举措》,50余名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及深圳规划院等专业人才“组团下乡”;千余名徽创客、艺术家等化身“新黄山合伙人”,发展民宿、艺术馆、书屋、咖啡屋等新兴业态3500余处。发起成立全球数字游民联盟,NCC·黑多岛数字游民社区、祁民公社、黄山数字游民公社对外运营,吸引数字游民“拎包入驻”。
打好育才“组合拳”。以“赛”育人,构建以世赛、国赛和省赛为引领的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配套政策、项目、资金、激励等全链条保障服务,让技能新星从赛场直通职场。以“评”育人,健全优化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创新、技能研修、带徒传技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培”育人,积极推广“互联网+培训”模式,推出“夜培训”“微技能”等服务,同时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优化留才“好环境”。用感情留才,开展“人才宣传服务月”活动,通过走访、召开人才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密切联系服务技能人才,努力做到精准服务。用事业留才,对获得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有关奖项的选手,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用环境留才,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技能人才的招聘求职、人事代理、劳动纠纷调处等服务;实施全周期暖才行动,设立人才服务窗口,打造线上“人才云服务平台”,推出“电子优才卡”“青松码”,建设人才公寓和青年人才驿站,着力解决人才“住、行、医、学、业”等方面问题,让人才安下心、立住业。
人口流动向来是观察区域经济的“晴雨表”。黄山的人口逆袭,表面看是一次普通的数字跃动,深层次折射的却是发展模式之变、城市气质之变、价值坐标之变,释放出政府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释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强烈信号。从“留不住人”到“近悦远来”,黄山将持续探索应对人口结构性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