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一体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
办好“暖心事”提升幸福感
■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和公共文化等服务向农村覆盖。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重要讲话摘录
图为扩建后的市直幼儿教育集团杏花村幼儿园。 记者 吴骏 摄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重点人群就业路子更广、教育医疗等资源更加均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翻开今年池州民生“暖心事”清单,一件件、一桩桩汇聚民心,温暖人心,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
聚焦重点人群——
让“饭碗”端得更稳更安心
就业乃民生之基,重点人群的就业更是关乎民生的一桩大事。今年以来,我市重点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就业问题,让重点人群端稳“饭碗”更安心。
12月17日,贵池区贵航金属有限公司内,牛头山镇姥山村村民夏玲玉正快速地敲击着键盘,统计从生产一线传来的一组组数据。在同事的指导下,她的统计操作越来越娴熟。而在一个月前,她还是一位全职妈妈。“现在孩子大了,准备找份工作,没想到就业这么顺利,家门口的岗位还是很多的。”在夏玲玉看来,能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并且可以照顾孩子,她十分满意。
在池州,像夏玲玉一样,在“家门口”快速就业的故事不胜枚举。
我市常态化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以实施“三公里就业圈”为抓手,全市78个城市社区中42个社区荣获安徽省2023年度“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称号,实现就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均等可及。此外,全市共建成5个驻外农民工服务站点,专门负责宣传国家及省市就业创业政策,为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农民工约36万人,较上年增加2.5万人,农民工充分就业效应显现。
“真没想到,一毕业就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要感谢东至县人社局帮我牵线。”黄欣是安徽工业大学工程造价系的一名学生,因为专业比较冷门,7月份毕业时她还担心找不到工作。可没想到的是,东至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会主动打来电话,询问她的就业需求。随后,将她推荐到安徽飞翔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见习。见习结束后,黄欣成为该公司一名正式员工。
高校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参加就业见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过渡。我市实施“繁星聚池”就业工程,通过提供生活补贴、住房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校园招聘会补贴等,吸引青年人才来池就业。目前,全市已建成见习基地564个。今年以来,共募集就业见习岗位1783个,招募813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累计举办1249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78000余个,帮助近42000人达成就业意向;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195场,引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近万名。
今年退伍季刚过,一批“老兵”脱下军装、离开军营,他们和高校毕业生一样,面临着“找工作”难题。然而,他们很快就收到了来自我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的各种专场招聘会、“订单式”培训等活动邀请,一批批早已被筛选好的优质岗位等着他们前去应聘。10月份,退役军人施浩通过参加青阳县“荣归故里,宝镁等你”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成为宝镁公司的一名员工。“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在部队不怕吃苦的精神,力争把这份工作做好。”施浩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我市已为261名退役军人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成功推荐252人就业,就业率达95%以上;举办23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帮助近400名退役军人达成就业意向;依托3家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带动215名退役军人就业,扶持40名退役军人实现自主创业梦想。
推动资源下沉——
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教育、医疗是事关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事项,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农村群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近日,在青阳县杜村乡中心小学501班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正利用平板电脑朗诵课文,并不时通过平板与老师开展互动。该校教师施红说:“启动智慧课堂教学后,老师可以更加轻松地获取更多优质教学资源,随时回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公平地“上好学”,优化数字教育资源配置,2021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2.33亿元建成乡村及城镇智慧学校276所,培训教师2.5万人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有效打破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壁垒。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全市投入3183万元,针对21所学校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投入5741.7万元对53所学校的校舍进行了全面维修;投入6070万元新建改扩建3所公办幼儿园。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幼儿学位63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3060个。
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市注重构建教育共同体。目前,已组建5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并推进35个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项目建设。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高校与县中、省示范高中与薄弱高中的结对帮扶工作,其中2所高校已托管帮扶3所县中,6所省示范高中与6所薄弱高中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品质,我市还印发了《乡村小规模特色学校建设方案(试行)》,计划将教育布点规划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打造成温馨、精品乡村学校,努力提升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为乡村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幸福感,同样来自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今年10月,贵池区牛头山镇居民迎来好消息:该镇卫生院新院区正式投入使用。新院区占地30余亩,在第一医共体牵头医院——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大力帮扶下,这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县域医疗次中心,不仅配备了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馆等多个临床科室,还拥有彩超室、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以及CT等医疗设备,并设立了市二院牛头山院区体检站。当地居民张启祥在新院区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表示:“新院区环境非常好,医疗设备很齐全,以后大家不用扎堆到市里看病了。”
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牛头山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样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市共有6个,这些医共体已全面建成资源共享中心,涵盖检验、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和中心药房等领域,并可有效开展远程诊疗业务,今年已惠及24万人次。6个医共体的牵头医院还定期派遣专家到成员单位坐诊、手术,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转诊平台,实现了优势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此外,自2021年起,我市启动实施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约1.04亿元,建成635个标准化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累计参加培训进修2701人,基层医疗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更加方便。
织密保障网络——
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底气”
石台县大演乡新联村村民张某,身患重疾,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妻子在村级公益性岗位工作,女儿在池州某专科院校求学。鉴于其家庭实际困难,我市早已将这一家三口纳入低保范围。然而,今年8月,张某的妻子不幸突发重病,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因为已享受低保,张某并未主动申请其他救助。但得益于我市建立的主动发现机制,新联村困难群众信息采集员迅速掌握到了他家的现状,第一时间上报至大演乡主动发现工作小组。大演乡民政所迅速联动新联村“救急难”互助社,为张某家发放了1000元救助金,并协助张某妻子向石台县民政局申请了5000元临时救助金。这一系列及时且贴心的救助措施,为张某一家缓冲了燃眉之急。
张某家的困难能够被及时发现,得益于我市主动发现机制的高效运行。我市建成了池州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汇聚民政、教育、人社、医保等14个部门民生信息384万条,并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线下“主动发现”网络,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单方求助”到“政策找人、综合施救”的转变。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介绍,当市民门诊费用超过5000元、住院费用超过2万元或持有残疾证等特定情况时,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会自动预警。收到预警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会立即上门核实情况,并根据困难程度,协助群众申请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或其他专项救助等。此外,我市在683个村(社区)成立了困难群众信息采集组,负责日常信息采集与上报;在56个乡镇(街道)成立了主动发现工作小组,负责核查、处理上报的困难信息。目前,全市拥有超过8000名“主动发现”工作人员,可以迅速从线下渠道排查到身边的困难群众。今年以来,我市已成功将2339名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人员范围,实施临时救助1440人。
除了救助更加精准快速,我市困难群众还感受到了另一个显著变化:打卡发放的钱变多了。今年,我市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供养、机构集中养育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650元、20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93元。此外,我市进一步放宽低保准入条件,新增低保、特困人员4395人。
群众生活困难,大多数都是因病所致。为此,我市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医保参保140.75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全市共有8.36万人次享受大病保险待遇,累计金额达14044万元;全市共有15.25万人次享受医疗救助,累计金额达6151万元。
救助措施日益精准、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我市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有保障、更有“底气”。
民生温度提升城市幸福指数。每一件民生实事的快速推进与落地,换来的都是百姓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池州,正努力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为现实,让充满幸福的笑脸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