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网格化治理精准定位,发现“沉默的少数”——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二

2024年9月,丹徒区高桥镇网格员在日常巡访中发现,该镇某村村民李某因病入院治疗,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经网格员上报线索,民政部门入户调查和线上信息比对,测算出该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且家庭财产符合相关规定,符合重病单人保条件,遂将李某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如何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定位,发现“沉默的少数”?2023年以来,我市将社会救助融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拓展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渠道,有效打通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套机制,引领协同救助

“谢谢党委政府,我自己原先都没有想到,党委政府看到了我的困难,太感谢了!”得知10月份就可以享受低保政策,李某感慨万千。李某现年38岁,丈夫在工厂上班,月收入4600余元,儿子目前在外地上大学。李某于2019年底初次确诊乳腺癌,经手术治疗后好转,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病情稳定后一直打零工。不幸的是,近期病情复发再次进行了手术。手术后,李某不仅无法再从事劳动,其丈夫在工作的同时还需兼顾照护她,家庭教育和医疗的刚性支出,使得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够,未曾主动向相关部门申请,李某成为社会救助中“沉默的少数”,网格员的主动及时发现,让李某的困境被看见。

作为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试点单位,2023年以来,市民政局将“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作为创新实践项目主题,系统推进这一创新实践项目。通过网格员的日常走访,重点收集特殊困难群体及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家庭(个人)信息,形成重点对象名单,定期排查,动态跟踪,早发现、早报告。

2023年以来,依托网格化“一套机制”,累计摸排各类困难群体8万余人次,2708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被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针对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体推行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事项申请帮办代办服务,把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累计为748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帮办代办服务,同时对辖区内未纳入救助范围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的对象进行定期跟踪回访。

一支队伍,夯实工作基石

荆红艳是丹阳市导墅镇的一名网格员,在该镇大华村巡访中得知该村村民匡奶奶的独生女吴某突发疾病离世。听到这一消息,荆红艳立即想到,匡奶奶的老伴原是重残人员,已离世;女儿吴某离异,之前是家中唯一经济来源;外孙还在读大学,尚无赡养能力。如今,女儿离世,祖孙二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荆红艳的及时反映和协助下,很快匡奶奶就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中,网格员队伍成为这一机制的坚强基石。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划分救助网格3414个,其中城市网格1291个、农村网格2123个。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全市共配备专职网格员3534人,配备1万余名兼职网格员,“专职”联动“兼职”,共同关注所辖网格内群众救助服务需求。同时,依托“镇江市网格化治理平台”,将1.9万余名低收入人口信息纳入平台,“匹配”到对应网格,由网格员重点走访和监测。

一个网络,聚力资源整合

家住丁岗镇的孙先生,是精神伴智力二级残疾人,属低保家庭。他和年迈的父亲一起居住,父亲也存在精神障碍。其哥嫂在外地打工,平时顾不上他们的生活起居。网格员在上门走访中发现,孙先生家中垃圾堆积,父子处于无人照护状态。网格员想到,孙先生属于16-59周岁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立刻联系镇、村民政工作人员,及时对接残联、慈善等。次日,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工作人员就开始了上门助餐和保洁服务。孙先生的父亲也被纳入“家门口助餐”服务对象。

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作用,我市充分运用整合力量,动员慈善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投入其中,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行动向多元互动转变。

一方面,全面梳理各领域救助政策,形成救助政策汇编,对申请救助人进行全面分析,剖析可能存在的救助需求,通过“一门受理、部门联动”,为申请人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单项或多项救助服务,实现救助内容由“单一施救”向“综合施救”转变。另一方面,建立综合帮扶机制,分析研判困难群众问题线索,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同时通过项目发布、公益创投、资源链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谢谢政府的关心,现在我们夫妻俩可以在外安心工作了!”得知孙先生及其父亲的生活照料有了着落,孙先生的嫂子感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记者 朱秋霞 通讯员 曹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