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无锡交出新答卷。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最新反馈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夏粮亩产328.1公斤,为2016年以来最高;总产量18.60万吨,为2019年以来最高。
除去天气不利因素,多年来我市粮食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对于以工业为主、土地资源紧张的无锡而言,这是上下‘一盘棋’践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担当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农企、农户共同以进击之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党政同责,夯实良田之基
在滨湖区马山街道嶂青社区,原先的零散农田和附近一个个废弃鱼塘,已成为540亩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以前农田小而散,缺少管护,沟渠老旧有渗漏,不利于农业生产,高标准农田为粮食稳产高产加强了保障。”马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凌菁说。
发展粮食产业,“地基”要稳。近几年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成为各地“头等大事”。以“提增数量、提优布局、提升质量”为目标,坚持“严格执法、严守底线”的耕地保护行动深入开展,一块块低效用地重新整治后种上粮食,一处处小而散农田被整理为平整通达的大农田。围绕“种什么、怎么种”,各地分类施策、加强调度,使粮食、大豆、油料生产面积稳中有升。
数据显示,我市粮食面积多年稳步增长,今年夏粮面积同比增长了1.6%;前两年新建或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达20万亩,为前10年总和。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开发边界内的低效用地被“唤醒”,有力增加粮油作物面积。仅滨湖区今年水稻面积就达2400亩,较2020年增加1400多亩。经检测,今年我市入仓小麦质量高,以一等麦为主。
提升装备水平,让种田更智慧
“这两年有了智慧农机和智慧农业监测平台,种小麦、水稻用的人工比以前少了,上水、打农药等环节比以前更精细了。”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种粮大户王正平说。
提升装备技术和农业设施设备数字化水平,是推进粮食高效生产的新引擎。我市自2022年开展厅市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建设以来,率先在全省开发应用“机慧来”市级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与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农机数字化示范推广等行动,有力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水平。
王正平的基地里,打农药用的是无人机。以前要三四个人拉着输药管在田间边走边喷,一天只能打七八十亩,现在一个人动动遥控器,无人机一天就可完成300亩,且药力喷洒更均匀,效果更好。村里农田作物长势、土壤和水质等数据都能在村里新建的智慧农业监测大屏上实时查看。这样,在退水、打农药等作业期间他无需多次跑到田间查看。在全市,这样的智慧农田、无人农场已有10多个,辐射种粮面积10多万亩。
精耕细管,向提升单产挖潜
“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是今年粮食安全工作重点。选用优良品种,广泛推行深耕整地、适期播种、配套沟系、封闭除草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是我市增产的关键。
马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种植1000多亩小麦时,在农技专家建议下,将原先的耕地后播种方式改为先除草,再采用条播机播种。“这样苗间距宽敞,通风、透光性好,草害少,有利于小麦生长。”周凌菁说。针对以往麦子成熟时有倒伏的状况,他们今年在复合肥里增加了生物制剂,使小麦长势旺盛。精耕细管下,这里今年小麦亩产较去年增了约50斤。
该公司还带动周边一批小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市县(区)级农技部门培训指导种植主体较以往明显增加,达500多人,带动上千户小农户及时采用绿色生产新技术。今年小麦亩产最高的田块达600公斤。
一种就管,也是水稻生产的现实写照。“从当前每5日一次的苗情监测情况看,今年水稻普遍发苗早,且苗情总体较好。”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7月20日监测显示,平均亩苗数33.88万、叶龄10.87叶,足穗底子不错。后续他们将进一步引导农户、农企等加强水稻生产管理,为水稻丰产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