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中学一间充满松木与木屑气息的工作室内,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非物质文化——根雕技艺传承人周银章正耐心地给前来学习的孩子教授根雕技艺。作为深耕乡村教学34年的美术老师,周银章多年来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致力于传统文化根雕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已创作500多件根雕作品,4件被县博物馆收藏
尽管校外就是热闹繁华、熙熙攘攘的长临河大街,但这丝毫不影响周银章在工作室内的教学。
在这间50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其中一件名为“龙蟠宝地”,也是周银章最为喜爱的作品,只要有空,他都会轻轻擦拭上面的灰尘。
“根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谈到根雕艺术时,周银章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光芒,他对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充满了激情与热爱。“或许受到祖辈和父辈都是木匠的影响,我从小就对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
1996年9月,周银章调入长临河中学从事美术教学,业余时间酷爱根雕艺术创作。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还利用节假日去学习徽州木刻、东阳木雕、福建木雕等,如今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
至今,他已陆续创作了500余件大小不同的根雕、木雕作品,300余件作品被多个单位、企业、艺术团体、学校、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其中共4件作品还被肥东县博物馆永久收藏。
最普通的树根,都会被“认真对待”
“做根雕其实就是一个减法过程,只能减不能加。它讲求整体性,任何一刀失误都会让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让作品功亏一篑。”周银章表示。
在他看来,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木根原有形态为基础,人的思维创作为辅助,加上细致的手工制作,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根雕艺术品。
周银章认为,创作前的构思一般会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材定题,根据树根或者木材的自然形态来进行构思,简单来说,“首先看它大概像什么,然后再根据它所具有的这种形象特征进行创作”。
其次是因题选材,根据所确定的主题对树根进行创作。无论是哪种构思所呈现的作品都需要从三方面考量来考虑根雕的价值,分别是材料价值、制作价值和艺术价值。
周银章对根雕的初心不仅体现在制作过程的专心与细致中,更体现在每一次选料的严谨,每一种工具的选用。
“即使是从山上捡到的树根,我都会认真对待,经过简单地洗泥去皮后,或许它就能成为一块具有无限可能的坯料。”周银章介绍,经过打坯、勾线、雕刻、细化等一系列操作后,树根被赋予二次生命,朽木也可雕。
“传统非遗也不能因循守旧,得创新!”
如今,机械化雕刻正在冲击着传统手工雕刻市场,不少老手艺人逐渐退出了手工雕刻行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艺人不能老守着传统,也要创新。”周银章却并不守旧。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根雕这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益的。
除了传统的斧、凿、锤,周银章的雕刻工具中还有手捻钻、电锯等电动工具。“根雕本质还是人工手持的雕刻,但如果借助电动工具,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便于雕刻坯料较大的作品,还能方便孩子们更轻松地创作。”
此外,信息的快速传播也让更多人通过新媒体知晓根雕这门艺术,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只要有年轻人学,根雕技艺就有未来”
周银章深知,要让根雕技艺传承下去,就得从娃娃抓起。
2014年11月,周银章成立了逸品根雕工作室。2019年9月,他又组建了长临河学校逸品木艺坊社团,这也是肥东县首家系统整理、研究根雕艺术、专门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地方。
对于传统非遗的传承,周银章并不担心后继无人。如今,在长临河中学内的逸品根雕的工作室,总能看到周银章传授孩子们雕刻技艺的身影。孩子们看着手边的木块,拿着刻刀,簌簌掉落的木屑寄托着根雕传承的希望与未来。
“以前我教绘画和书法,现在我教雕刻,本质上都是在教大家发现美、创造美。”周银章表示,看着眼前的这些孩子,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只要有我们年轻人学,根雕这项非遗技艺就不会断层。”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