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业态已经相当丰富了,但管理还需进一步提升,既然搞旅游,就要让农场精致精美、处处是景。”不久前,浙江省文旅厅专家组来到海盐县望海街道青莲寺村,对该村申报3A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的百合美农场进行考察。
时值初夏,占地500亩的农场充满生机。采摘区内,小番茄正是上市季节,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采摘;喂养区内,牛、马、鸵鸟等动物惬意地享受着午后时光;农场中央架起的天幕下,不时传来年轻人的欢声笑语……
但如果回到十年前,这片土地上,从泥土里升腾起来的不是果香,而是猪粪的臭味。
“转型又要开始了。”从种田到养猪,从开办农场到如今搞农旅融合,在过去的20多年里,55岁的陆建明经历了三次人生转型。
从5到400
“穷小伙”成了“陆百万”
青莲寺村位于海盐县、平湖市、南湖区三地交界处,曾经是海盐县最大的养猪村。
最大有多大?青莲寺村党总支书记王陆军告诉记者,在生猪养殖最蓬勃的时期,全村有508户农户养猪,最高存栏量达到36211头,陆建明是村里第一养猪大户。
在百合美农场会议室墙上的农场简介中,还写着陆建明曾是村里出名的“猪司令”。
“我从1992年开始养猪,那年我23岁,是村里最早的一批‘猪倌’。”虽已时隔30多年,陆建明的记忆还很清晰,“最开始养了5头母猪,主要靠售卖自繁自育的小猪仔挣钱。”
22岁以前,还未成家的陆建明一直帮着父母料理农事,种田、养蚕。“那时候还种两季水稻,早稻一割完就得马上种晚稻,‘双抢’的时候跟打仗一样。”让陆建明无奈的是,一年忙到头也没存下什么钱。
忙着忙着,一晃眼,陆建明结婚了。娶了媳妇也就意味着要自力更生了。
“自己成了一家之主,总想多赚点钱。”于是,陆建明掏出攒了好几年的积蓄买了5头母猪,“那时候养猪也比较粗放,只要喂饱就行,其他时间还能下地干活,多一份收入总是好的。”
陆建明做事情爱钻研,得了空他常去村里的兽医站了解生猪疾病防治知识。养猪第二年,他就挣了1万多元,于是又买了几头母猪,扩大养殖规模。
当时,青莲寺村的村民大多还在务农,看到陆建明靠养猪发了财,也都心痒了,纷纷在自家地里搭起猪棚,养起生猪。
到2012年,陆建明饲养的母猪存栏量已经发展到400头,年均出栏生猪1万多头,为陆建明一家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
这期间,陆建明还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母猪,并对猪棚内的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不仅建起了高架产房,还有小猪保育室。陆建明的养猪事业步入了正轨。
陆建明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陆百万”,其他跟风的村民也尝到了养猪带来的甜头。
然而,养猪致富也“致污”,猪粪直排入河堵塞了河道,鸡鸭能直接走在沉积物上过河,让家家户户赚钱的“猪宝”给青莲寺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回忆过往,陆建明笑得有些无奈,“那时候很多人开玩笑说,到青莲寺村不用导航,闻到臭味就知道到了。”
从2000多到0
“猪司令”成了“农场主”
其实,对于养猪污染,陆建明是先知先觉者。2012年,他开始通过适当减少生猪数量、修建大型沼液池等方式,降低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
然而,就在猪棚的新设施即将投入使用时,青莲寺村的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上限。
2013年3月,一场以“生猪养殖减量提质”为主题的战役在嘉兴打响。嘉兴划定禁限养区,禁养区内一律拆,限养区内鼓励退,同时拆除占用基本农田的大批违章猪棚。
养猪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要拆掉“支柱产业”,谈何容易!“把我们家猪棚拆了,上你家吃饭啊?”诸如这样的诘问,青莲寺村的干部听到了不少。
拆猪棚,损失最大的还是陆建明等养猪大户。“看当时的‘阵仗’,知道不拆是不行了。”陆建明做事比较果决,他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拆除了所有猪棚,卖掉了在栏的2000多头生猪,损失巨大。
“和猪打了半辈子交道,一时间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好在陆建明并没有迷茫很久。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经过反复考量,结合青莲寺村实际,村里决定引导生猪养殖户向精品水果、订单蔬菜等方向转产。
“猪没了,土地还能赚钱。”陆建明也一下有了主意,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收了水稻种鲜毛豆,“那年毛豆卖得很好。”
2013年下半年,陆建明又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葡萄,并于当年8月注册成立海盐县百合美家庭农场,真正从“猪司令”转变成了“农场主”。
从此,从陆建明手里撒出去的不是饲料而是种子,用肩膀挑起来的不是猪粪而是水果。
百合美家庭农场种植的葡萄等主要面向市场销售,需求量大且渠道稳定,“算下来,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收益跟养猪那会儿差不多,但村里的环境实打实变好了。”陆建明心里的自豪感,青莲寺村每一位村民都感同身受。
百合美做起来了,村里不少退养农户也纷纷转产,种起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年龄较大的退养农户则到陆建明的农场工作,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紧接着,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扮靓提升创建项目轮番上阵,冬去春来,再经过一夏季雨水的冲刷,在陆建明的印象中,村里的河道恢复了往日的干净,青莲寺村犹如涅槃重生。
从“一”到“三”
“单一种植”迈向“农旅融合”
生猪退养后,青莲寺村不少村民又在自家地里种起了水稻,稻草编扎等老底子的民俗活动开始重现。
“秸秆过去曾是农家宝,不仅可以烧火做饭,还可以铺床垫、搓绳子、编织草帘。”2016年水稻收割时,陆建明在农场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城里游客。
“当时来了很多城里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稻草编,觉得很新鲜。”这让脑子活络的陆建明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农旅融合。
陆建明后来才知道,原来在2016年初,中央就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有了政策的支持,陆建明第三次转型的底气更足了。
陆建明前往省内及江苏等地“取经”,回来后,将农场葡萄种植区中的80亩地规划为文旅区,引进了火龙果、草莓、小番茄、樱桃等10余种特色水果,实现了一年四季有果可采,还专门开辟了野炊区。
看着自家农场的经营版图不断扩张,2019年初,大学毕业的女儿陆金婷回到村里,接手农场农旅板块的经营。同年3月,武汉体育学院毕业的王辉也加入了百合美农场,成了农场的职业经理人。
两名90后的加盟,将农旅融合文章做出了新花样。那一年,农场里不仅增设了龙虾垂钓、动物喂养、农业知识科普等农耕体验活动,还增设了旗袍秀稻草人节、春节寻年味、露营烧烤季等休闲观光活动。
今年开春后,陆金婷的手机每天都响个不停,都是来预约的游客。“五一”期间,农场日均客流量突破了1000人次。“这几年,我们尝试转型比较成功,采摘体验的收益约占农场总收益的30%,前景不错。”陆金婷说。
此次,百合美农场申报3A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来考察的专家提了一些提升改造的建议,让陆建明深受启发,他准备做个“听话”的老头,放下锄头,穿上西装,多出去走走看看,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数字化设施,让农旅融合真正活起来。
如今的青莲寺村,有了百合美农场这样的农旅主体,再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观光,正逐步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的生态发展新路子。去年,青莲寺村获评省级未来乡村。
“从养猪村到生态村,我们村主打一个反差。”亲身经历青莲寺村蝶变的王陆军告诉记者,青莲寺村将在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全方位打造嘉兴近郊、稻米特色的产业主导型未来乡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