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如东县域经济发展交出高分答卷: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130亿元以上,再上一个千亿台阶;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制造业贷款余额等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3家,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到38家。
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中郡研究所发布的《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如东连续22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位列全国第29位,比上一年再晋1位,连续三年实现“年升一位”。
抢抓新一轮机遇风口期,如东以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做优做强产业、推进向海发展、强化项目攻坚,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奋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聚力实体经济 提升产业能级
去年底,一则重磅消息令人振奋:中天科技集团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一举迈进“千亿俱乐部”,成为了全市首个千亿级制造业企业。
从乡镇砖瓦厂起步,到发展成为中国光纤通信行业的领军者以及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成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天科技集团的发展壮大,是如东县坚持不懈深耕实体经济的最好诠释。
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如东县着力推动产业向“高”攀登、向“新”发力,构建韧性更足、质态更优、竞争力更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推进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主导产业致力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188家规上企业,实现应税销售超千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应税销售的“半壁江山”。扎实开展“创新转型加速年”活动,新引进科创项目187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7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6家,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34个,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启动运行;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39个,7家企业创成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家企业入选制造强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绿色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约占全县五成,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发布第七届如东县“金牛企业”,全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3家、服务业企业53家,限上企业137家,新增经营主体10528户。
聚力向海发展 打造蓝色引擎
豫东垦区堤外滩涂海面上,光伏“方阵”在阳光的映照下源源不断地吸收能量,吐出绿色能源。近日,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并网发电,这是国内首个集光伏发电、制氢加氢和储能电站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利用+滨海生态治理项目。
牢固树立“全县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理念,如东县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深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海洋新能源三大产业,成功创建生命安防用品、海上风电、高分子材料3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风电产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建成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群,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483万千瓦、占全省41%。小洋口风电产业园延伸发展风电研发、制造、运维、安装等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风电产业基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液化天然气长三角枢纽如东交割基地揭牌,全年LNG接卸量达到645万吨。依托中石油LNG接收站,深度布局港口物流业,洋口港现代物流园落户能源仓储物流企业近100家。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提升口岸能级,洋口港15万吨级航道工程投入使用,5万吨级通用码头竣工验收。锚定“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发展目标,创新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工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被省发改委列入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启动了“零碳产业园”项目。
聚力项目攻坚 厚植赶超后劲
上月,占地148亩的长顺创谷(如东)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落户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将打造集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为一体的高品质智能制造产业园,成为如东县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如东县持之以恒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努力将更多“项目增量”转化为“效益增量”。“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海洽会、如东首届发展大会等90余场重点招商活动,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含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2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新竣工项目28个,九九久、恒越等26个省市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投产即满产”,每天实现产值超亿元。优嘉植保、九州星际等项目不断扩充产能,中石油、国信、协鑫等企业聚力发展千亿级规模的LNG产业。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推动金光天然纤维素、科森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依托金牛码头区等新载体开辟发展新空间,规上工业总量接近600亿元。狠抓“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累计获批各类项目27个,争取资金14.5亿元,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