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面对产业需求,企业普遍面临人才不足、产业与科研脱节的困境。作为“苏南模式”策源地的常州,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崛起依赖于“星期日工程师”构筑的人才优势。如何进一步通过柔性流动填补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2016年起,常州科教城持续探索人才在科教城内部高校与企业间共享,取得理想效果。常州在此基础上打破地域“围墙”、放眼全国选才,于去年底出台《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的意见》,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调配。
按照“产才融合、按需匹配”原则,高层次人才被常州企业或高校院所选聘后,不改变与原单位的人事行政关系,其原职务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且原单位会将选聘人员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畅通成长“双通道”。考核管理方面,用活激励“指挥棒”,分类给予人才工作津贴、考核奖励和留常奖励,切实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
该政策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5所高校的支持。2024年度,共有94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入选“双岗互聘”名单,其中市外高校人才199名,占比21%。如受聘担任星宇车灯技术顾问的东南大学教授钱华,帮助企业在成本控制前提下实现厂房高洁净,满足了更高品控的车灯生产环境要求。
同时,常州市150名企业高层次人才也在“双岗互聘”中脱下“工装”,执起教鞭,开发教材和课程172项。当升科技(常州)总经理陈翔宇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共同开发教材《储能技术与应用》,学生魏晶晶说:“陈老师的授课内容贴近实际应用,对实习、就业很有帮助。”
靶向制定完善紧缺人才目录,常州还将连续两年分别选聘1000名以内高层次人才向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流动。这一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