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开展“种养+”时间活动,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实现科学素养落地开花。
一是以植物标识牌开展主题式科普。对校园内种植的各种植物贴上标识牌,让植物有了“身份证”。在普及植物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制作标识牌过程中完成对资料的搜索、整理、分析,在制作与美化标识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审美及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了师生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体现了态度责任的素养目标。
二是以萌宠真情境进行项目化探究。以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以“芦丁鸡的一生”项目化实践活动为例,在选择和设计项目时,以调研清单为抓手引领学生自主创设项目,通过学生对学校生态基地的养殖环境的调查,自主选择合适的养殖对象,并全身心投入,提出真问题,以此为驱动性问题开展持续真探究。在真实情境的实践养护中,学生的问题也会得到发展,让项目活动由静态路径变动态。
三是以趣味换种子融合节日式活动。将科学探究与传统节日融合,是理性与人文的交融,也是核心素养中关于态度责任的目标指向。在植树节等节日中结合学校德育评价的同时,以兑换种子作为奖励,鼓励孩子进行种子种植、发芽、生长的观察和记录,激发学生持续投入的热情,理解植被对于自然家园的意义。
四是以绿植巧培育进行课程式栽培。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学生多留意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将生活融入教育中。充分挖掘校园种植资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类型的栽培种植课程,如无土栽培课程、芳香植物课程、爱土豆课程、小小百草园、火龙果种植等。多样化的种植课程不仅满足学生实践动手的需求,更是融合了德育、劳育、美育等方面开发拓展性课程,在种植的实践中认识植物、掌握相关技能,学习问题解决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