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通讯员叶怡佳 王国洋
台传媒记者罗浩榕
4月15日,随着最后一栋拆迁房轰然倒下,云湖区块101间房屋实现清零拆除。从启动腾房到全面清零仅用15天,较原计划提前半个月。这场“攻坚战”的背后,是路桥区横街镇干部“全员压上、尽锐出战”的生动写照。
零散建筑蝶变连片热土,114亩沉睡空间焕发产业生机;干部专班下沉一线破难,15天腾房拆出“横街速度”;党建领航锻造攻坚铁军,“三领三助”激活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路桥区横街镇聚焦市委三大牵引性抓手和区委“三个三”,以云湖村114亩工业用地征迁为主战场,以机制创新、温情服务、党建赋能为突破口,在破局土地要素制约中彰显担当。透过专班攻坚场景的生动实践,解码这个工业强镇如何以空间之变撬动发展质变。
变“单兵作战”为“兵团攻坚”
云湖区块征迁,是横街必须拿下的“硬骨头”。
“征迁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把指挥部建在一线。”该镇党委书记王江在攻坚动员时就定调。镇里成立由城建、农业、国土、司法等部门组成的联合专班,将114亩地块划分为3大区块,实行“分队包干+日清日结”机制。
每天上午,20余名专班干部准时出现在征迁指挥部,带着前一日梳理的问题清单逐户攻坚;每晚,召开会商会,针对难点堵点精准解题,确保“事不过夜”。
翻看城建办干部张晨伟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工作日志:“4月3日,协调电力部门完成23户电表销户拆除”“4月7日,协调拆除公司落实15间房屋石板、门窗拆除”……作为该项目领办专员,他创新“政策解读三步法”:先拉家常与拆迁户拉近距离,了解他们在拆除和临时安置中碰到的困难并予以解决,最后再详细介绍安置小区的建设计划,打消拆迁户的顾虑。“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几十户起初还在观望的村民转变为积极配合。
变“民生痛点”为“幸福支点”
“阿公,空调安装位置满意吗?夜间噪声问题已协调施工方调整作业时间。”4月18日,云湖村驻村干部范鹏飞再次回访临时板房住户时,王大爷竖起大拇指,“政府考虑得比儿女还周到!”
这样的温情场景贯穿征迁全程。王大爷今年93岁,妻子88岁,3个儿子长期在外打拼,这次都在云湖村114亩工业用地的征迁范围内。刚开始签订征迁协议时,三兄弟唯一的顾虑便是父母的居住及过渡期的生活安排。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专班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村民诉求,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下沉入村,现场解决村民问题。“一户一策”的精细服务,让三兄弟消除顾虑当天就完成签约。
温度的背后是速度的提升:3天签约率突破60%,15天腾房拆除双清零,同步解决6户村民长达十年的建房审批难题。该镇镇长徐明建说:“征迁不仅是腾空间,更是通过解决民生痛点,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变“按部就班”为“淬火成钢”
党旗插在攻坚最前沿。云湖村党总支书记陈玲初充分发挥“领头雁”带头作用,白天带领党员帮村民搬迁,晚上组织村“两委”研究安置方案。这是横街深化“三领三助”机制的生动缩影——通过组织领航、干部领跑、人才领衔,将党建势能转化为攻坚动能。
在陈玲初的带动下,20余名党员主动认领,成功化解3起长达十年的宅基地纠纷。该村党员张小法在搬迁期间每日奋战一线,协助搬迁、协调难题,搁置自家运输业务。对此,他毫无怨言,“这次能让70多户村民住上新房,十分难得。”
今年以来,横街坚持党建赋能重点工作,开展“年轻干部‘项’前冲行动”,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育苗”“赛马”“淬火”三大工程,将近20名年轻干部全部压到征迁、项目一线。通过建立“三单三议”考核体系,每日晾晒签约腾房进度,月度举办“典型案例擂台赛”以及“老带新+实战练”,快速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干部作风转变带动全域攻坚突破。在四甲村全域土地整治中,12名青年干部组成“政策宣讲轻骑兵”,用“一户一册”解读补偿方案;在中心粮库三期项目现场,95后干部叶莹超急民所急,在走访中主动为患病村民家庭协调救助款项,用“行动快于解释”的务实作风,为群众纾困解难……眼下,横街以各地重点区块征收“清零”为新起点,谋划更多高新项目产业落地,年内将推进市区两级重点项目9个,释放200余亩用地空间,解决近200户村民建房需求,加快推动横街经济社会蝶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