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个重点工作是共同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创新构筑新发展优势。
夯实绿色本底
绿色创新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有机融合。它既强调创新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基调和底色,又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绿色本底。
如催生“新产业”。绿色创新催生了一批绿色产业,包括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涉及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废物处理、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不同领域。
如开发“新市场”。根据绿色创新的需求培养人才,创造新岗位,打造“新人才市场”,并提高绿色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如协同“新生态”。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低碳相结合,从清洁生产、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来协同经济增长与减碳降污。
应当看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区域开发强度高、资源能源消耗大、地区间生态环境差异大、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
下一步,可通过建立健全绿色创新合作体系,推动高排放、高风险、高污染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引领相关地区、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三个方面发力
绿色创新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资源共享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要打造一体化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补互促,强化长三角绿色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链条创新融合。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集各类绿色创新产业链集群,开展展会、沙龙等活动,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并逐步延伸至长三角其他地区。
要完善区域协调机制,按地域、地区分工合作,吸引并大力培育绿色创新领域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政策和资源方面优先向绿色技术类创新型企业倾斜。
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合作,了解先进的绿色创新理念、技术、模式等,借鉴吸收国际智慧,推动绿色创新。
要构建合理公平的科技协同创新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政府的引领协调作用,在关键成果上实现共同努力、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新生态。
二是联手共建绿色创新人才队伍。
要大量引进绿色创新支撑性人才队伍,包括专业化绿色技术经纪人队伍、高水平绿色金融人才队伍等,提升绿色创新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
要提升绿色创新人才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建设人才全生命周期追踪平台,推进长三角人才市场的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助力绿色创新人才和企业匹配。
要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推广“轨道人才”“科创走廊人才”探索,明确高水平绿色人才跨省市认定标准,实现绿色人才队伍互联互通。
要营造绿色创新氛围,促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绿色创新专项人才,筹办绿色创新大赛、绿色创新学术论坛等。
三是协同共推创新成果市场转化。
首先,加强绿色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积极发挥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平台的引领作用,促进不同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优势学科交叉和前沿科技协同创新,构建高校、绿色创新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间的合作桥梁,共促产学研用。
其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长三角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和重度污染企业,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开发文化旅游、绿色农业、体育健康等滨湖产业,加快推进近零碳社区、超低能耗项目建设,积极发展“AI+”“大数据+”“5G+”“北斗+”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最后,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引领,在“绿色创新+产业”模式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调动市场活力,形成示范性企事业单位,鼓励生产和推广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关注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产品需求。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