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首单登记上架的政务数据授权运营产品完成交易——
一份表格卖万元引发的三个追问
赶在今年汛期来临前,6月6日,中国人保南京市分公司风险减量中心主任白天在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上,用1万元购买了一款政务数据产品——省会城市主城区水情空间数据(南京鼓楼)。“掌握了这份数据,我们进行水损赔偿产品设计和推广时就有了方向。”他说。
这是南京首单完成场内登记上架的政务数据授权运营产品,实现南京政务数据要素场内登记“从0到1”的突破。政务数据如何进行交易?如何发挥其社会价值,同时带来一定收益?如何保证个人信息安全,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记者对此进行深入采访。
政务数据如何变成产品
该政务数据产品,是一份包含1593个条目、只有数百KB的表格,记录2019—2021年间,南京市鼓楼区12345政务热线中所有与小区、市政道路积淹水相关的投诉信息。
鼓楼区数据局是这份产品的原始数据提供方。“水损赔偿产品直接面向市民,而市民投诉最能直观反映每年积淹水情况,对于保险公司的参考价值最大。”该局局长汪盛齐说。
在筛选类别后批量导出原始数据并非难事。但从庞大冗杂的原始数据升级为数据产品,加工处理是一道必要环节。受该局委托加工的国有企业鼓楼高科集团董事长张飞告诉记者,刚拿到的原始数据就是一个表格,条目多、信息杂,特别是对通话内容的记录太过口语化,缺乏逻辑。“删除无效条目、归纳有效条目、整理总结文字内容,是数据首先要面对的‘清洗’关。”
“脱敏”,即对敏感信息的变形处理,是加工的另一道关键环节,用于保护政务数据中的公民隐私。原始数据包含投诉市民的姓名(姓氏)、电话,有些连家庭住址都具体到门牌号,而这些正是要删除的重点信息。记者看到,“脱敏”后的数据只保留时间、地点、淹水时段、淹水程度等关键信息,其中对地点的描述只精确到小区名字,淹水程度统一用“轻度、中度、重度”表述。
这样的产品,足以给买方帮上大忙。最近,白天和同事围绕这些数据,制作鼓楼区水淹地图,哪些小区、路段易淹,淹水程度如何,都会在图上呈现,一目了然。
他表示,政务数据的全面性和精准度,是企业单纯做市场调查很难达到的,对风险识别、客户选择、产品定价的指导意义也最突出。以往,企业只能针对已有业务产生的区域,通过调取理赔记录粗略画像,但在拓展新客户时往往找不到头绪。“有了这组数据,我们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安装物联监测设备、制定救灾预案。”他坦言,这份数据产品究竟能带来多大价值,将在汛期结束后接受检验。
“去掉脱敏成本、合规审查成本、开发人员工时费和缴税额后,整款产品的纯收益约3000元。”张飞介绍,他们计划将相关收益用于建设数据要素产业园区,定向集聚一批数据服务商,以期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数据产品如何交易
像商店里的商品一样,数据产品需要“进场”并上架。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数据交易平台板块就是“货架”,而在上架前,数据产品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审查关。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数据交易合规性审查有一份要素清单,主要包括主体合规要求、数据安全管理及技术保护能力、数据来源合法要求、数据产品的可交易性等4个方面,通常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审查。
审查的重点集中在数据授权运营及委托处理协议、数据产品加工过程说明上,产品样本也要接受抽样。“是否涉及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保密商务信息等数据,是否涉及第三方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是我们在审查中重点关注的。”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合伙人高峰介绍。
所有上架产品,都会获得带有编码的数据产品登记凭证。记者在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看到,62款数据产品已经摆上架位,已经成交了21次。
上架产品类型多样,分布在文化旅游、商务商贸、金融服务、企业科创等领域。开发主体既有民企,也有通信运营商、交通集团等国企。经营主体图谱、公交实时运营情况、智慧停车泊位等,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政务数据产品。
已交易产品中,分别采用云上交付、线下面交等交付形式。以“省会城市主城区水情空间数据(南京鼓楼)”为例,在达成交易意向后,中国人保南京市分公司与鼓楼高科集团签署购买合同,款项以开票汇款形式结算,数据产品则由加密压缩包的形式交付。
上海的数据交易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数据交易所于2021年成立,目前已经挂牌的数据产品超过1000款,且市场化程度较高。与上海收取“进场费”不同,刚起步的南京市数据交易平台现阶段突出公益性,面向所有经营主体开放。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第三方机构的审查服务费对于部分初创数据商企业来说成本较高,平台提供预披露功能,允许部分数据产品先上架,待初步达成交易意向后,再补充相关手续。南京的数据交易市场还在培育初期,提高知晓度、营造发展环境是首要任务,以此吸引更多买卖双方进场。目前,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吸引包括104家数据商、173家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内的400多家主体进驻。
数据红利如何进一步释放
每次遇到不同的企业负责人,汪盛齐都习惯问两个问题:“你想买什么数据?”“你能卖什么数据?”
企业用水用电情况可能会对金融机构授信有帮助,从事智慧城市的软件企业想要区域内地下管网信息……在汪盛齐看来,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数据中,相当一部分对于经营主体大有用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不知道数据的存在,也无法获取,政务数据的价值长期被湮没。
2022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要“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这为政务数据的商业化提供顶层支撑。而政务数据,正是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保护,是政务数据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必要前提。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陈莹认为,对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的方式至关重要。“如果直接穿透到公民个人信息层面,就涉及到隐私泄露问题。但如果单纯用好政务数据的群体画像功能,利用对群体行为的分析,帮助经营主体决策和经济社会运转,就能让政务数据的价值和效益实现最大化。”
兼顾安全性实用性,倒逼政务数据产品不断升级。“这次交易的水情空间数据表格,还只是产品初级形态。”张飞坦言,更高级别的处理在于建立模型、核验等数据工具,从而在“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放大产品效益。
鉴于政务数据的特殊性质,谁来负责加工,也是问题。从南京已上架政务数据产品来看,加工方无一例外具有国企性质。“目前,这一环节尚未向民企开放。”汪盛齐认为,无论是从“合理降低经营主体获取数据的门槛”的顶层设计要求,还是以数据红利赋能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来看,包括政务数据在内的数据要素,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化配置。
“对于不同政务部门来说,数据如何开放?开放到哪一层级?顶层设计应制定好规则,建立起合理开放、有序分发的体制机制,从而打消各部门顾虑,进一步规范政务数据市场。”陈莹建议。
高峰也认为,要在区域内尽快形成统一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规则体系和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有效提高数据要素的流通效率,避免授权运营过程中的乱象发生。
结合实际运作中的体会,汪盛齐进一步建议,当务之急是对政务数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特别是要打破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对条口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数据进行统一编码,便于批量化管理和利用,欢迎国企、民企在内的各方“进场”也就有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