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农业+教育”:加快推进安徽都市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周边及市区范围内,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生态绿色农业为主要形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同时具有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的现代农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鲜活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提供旅游度假、休闲康养、劳动教育等多种功能,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安徽农业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一定比例,这为都市农业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安徽省近海拥江,是长三角的重要节点省份,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发达,为农产品的快速运输和都市农业的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点,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举措,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都市农业与都市圈的发展壮大相伴而行,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紧张。因此,发展都市农业需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避免“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挤占农田,确保其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统筹建设和管护,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注重差异化布局,比如在合肥都市圈,可以依托合肥科创资源,重点发展智慧农业;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带可以结合港口物流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黄山、宣城等皖南山区可挖掘生态与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皖北平原则应聚焦规模化农业生产,推动粮食、果蔬集约化生产,打造长三角“粮袋子”“菜篮子”基地。

  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城市蕴藏巨大消费增量,都市农业不仅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产品,还应兼具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独特的农业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便利的区位优势,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采摘体验、开发民俗体验项目、举办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推广“农业+教育”,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游项目,普及农耕文化。

  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农业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力量,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我们要整合城市周边都市农业的各类资源和企业,沿着农业产业上中下游布局产业节点,培育全链条农副产品龙头企业。通过全链条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打造,形成以农业基础研究为底座,育种和产品开发为内核,现代化规模经营为手段,多样化销售为渠道的都市农业经营体系。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降低都市农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都市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运营水平,让农业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网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都市农业追求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深度融合,这就要求从事都市农业工作的人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单一技能边界,具备跨领域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好都市农业的相关人才,要求涉农高校不仅要加强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还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共同搭建涵盖生命科学、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教育体系,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依托科研院所、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验条件和科研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科技竞赛。当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育、科研资源,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专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引进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提升都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