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媒体聚焦
【南京日报】“活化”文化遗产,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3-09-16 14:24:45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 本站编辑:csy

6300多年前,就在今天高淳的薛城一带,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村落的先民们开始辛勤劳作,在这里建立起母系氏族公社,打鱼、狩猎……当“薛城遗址”在1997年被发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南京的文明或许正是从这里起步。

    不断前行的文明,在高淳留下了延续的印记。

固城、胥河、保圣寺塔、高淳老街,东坝大马灯、桠溪跳五猖、阳江打水浒、薛城花台会、杨家板龙,乃至极难听懂的方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文化成为高淳继生态之外又一张靓丽的名片,推动了旅游经济发展。现在,高淳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区、全国“十二五”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试点区、江苏省文化遗产解读工程试点区。

    科学谋划,打造重点项目

昨天,全省首家“非遗文化馆”在高淳老街开张,当天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此前,高淳老街已成为南京郊区首个4A景区。

“老街非遗馆里展出了我区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包括13项省级非遗和1项国家级非遗。”展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往高淳的非遗展示只有一些文字和图片,今后都将在这里看到实物。而且,非遗馆内的实物都是严格按照历史传统的标准制作,比如百姓熟知的“大马灯”、“跳五猖”、“薛城花台会”,马的高度、舞者服装及布套、花台柱子上盘绕的浮雕金花都是原样呈现。

除了老街非遗馆,近年来,高淳还先后建成了高淳博物馆、薛城遗址公园、漆桥古村落等一批重点项目。据介绍,该区通过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和全国文化先进区创建,把历史文化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领导责任制,坚持规划先行,已打造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市级非遗项目分别为13个和21个。

    加大投入,保护历史文化

日前,高淳区漆桥镇的漆桥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漆桥老街上,不少老屋倾斜欲倒,宋代的水井、元代的木梁、清代的雕花窗全部保存了下来,评审专家称踏入漆桥老街区,陈迹沧桑、步步是景,让人回味无穷。去年,该区加大投入,对漆桥老街进行开发修缮。

再往早两年追溯,2011年,总投资1.5亿元的高淳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同时启动建设;2012年,投入3000万元进行薛城遗址环境整治;同年,开始建设薛城遗址考古公园,编制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预计整个工程将投入1.2亿元……

高淳不是财政强区,但文化投入舍得花钱。近年来,该区积极打造了高淳老街、漆桥古村落、薛城遗址、固城遗址、中华游子文化园、陶瓷文化创意园、荆山竹博园、东吴文博园“文化八仙”。东坝集镇上上街、沧溪老街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修建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高淳还完成了桠溪永庆庵、固城玉泉寺、砖墙周氏宗祠、淳溪启后祠等一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这些被保护开发的历史遗存,有了“新生机”,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

    彰显特色,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

手执刀、剑、鞭、锤、叉器械的五猖神作巡视状出场,随后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展臂跷腿,前倾后仰,跑圆场,最后黑面猖神居中,青、赤、黄、白四猖神团聚收场;奇特的服饰、凝重的动作、古拙的语言、神秘的场景、原始的依仗——这就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录的高淳古典民间舞蹈“跳五猖”。

高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百种之多,其中除了“跳五猖”,还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江南一绝“大马灯”,表演规模堪称华夏第一的“杨家板龙”,融民间文艺和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精彩武术表演于一体的“打水浒”……

去年,高淳获批建立“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保护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

目前,该区已经完成了淳溪羽毛扇、阳江打水浒、桠溪跳五猖、淳溪杨家抬龙、砖墙叠罗汉、高淳民歌等12个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基地建设,并正在推进以东坝大马灯为核心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和桠溪慢城区域、固城蒋山村、漆桥漆桥村等3个民俗文化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