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徽州故事
梅兰芳的徽州情结
发布日期:2013-08-28 11:44:33 来源: 作者: 本站编辑:负暄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究源,到黄山入徽州探访梨园。徽骆驼徽池雅调山花艳,徽商路徽班进京成美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委宣传部、黄山市委市政府等联袂主办的中国戏曲文化的首次寻根活动----“京剧寻根之旅”系列活动,将于9月底在黄山市举行。届时,我国著名京剧艺术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将登台献艺。梅葆玖的此次黄山之行,终将了却其父、其师梅兰芳先生郁积一生的徽州情结。

  梅兰芳(1894一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对京剧人物的化妆、头饰、服装进行大胆革新,创造了“绸舞”、“镰舞”、“盘舞”、“剑舞”、“袖舞”、“羽舞”等崭新的京剧舞蹈,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现手段。他曾两赴日本,并先后前往美国、苏联进行演出,成为蜚声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并使中国京剧成功走出了国门。其主要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断桥》、《奇双会》、《穆桂英挂帅》等。主要传人有: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及其子梅葆玖等人。

  高山仰止向徽班

  梅兰芳的徽州情结,主要来自他对“京剧之源”徽剧的高山仰止之慕与振聋发聩之评。梅兰芳给予“四大徽班”进京之于中国京剧的意义以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徽剧实乃京剧之根源这一史实。梅兰芳说:“京戏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位,由于‘四大徽班’创业的几位领导人,不断地艰苦奋斗与互助,奠定了(京剧)百年基础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梅兰芳在《东柳垂青》一文中写道:“年轻时常听老辈说,在‘四大徽班’尚未进京、皮黄调未盛行前,中国流行的曲调有:南昆、北弋、东柳、西邦,而青阳腔又曾与徽州调并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及 ‘青阳时调’,(是徽剧的基础)”。1959年春,省徽剧团在北京演出《水淹七军》等戏,受到梅兰芳的赞扬,他郑重指出:“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徽戏中去找”。

  两位家人在徽班

  关于梅兰芳对于“四大徽班”的情结,有一则信息是鲜为人知、震撼人心的,这就是:梅兰芳的家族中,竟有两位亲人都是“四大徽班”的主要成员。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先生,曾学艺于昆曲名师杨三喜、皮黄行家罗巧福门下,京昆俱佳,扮相俏丽。非常有意思的是,他竟然还是鼎鼎大名的清朝 “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的班主,常被选入清宫内廷承差;而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先生,则为著名皮黄武生演员,在清末时期有“活武松”、“活石秀”之称。曾创办小荣椿料班,培养了杨小楼、程继仙等一批著名皮黄演员。更有趣的是,他也长期在梅巧玲掌管的“四喜班”里演唱,晚年又转入“四大徽班”的“三庆班”。

  喜赴娘家看徽剧

  梅兰芳非常重视“看戏”对于学习、传承的作用,常对他的弟子们说:“千学不如一看”。他不但将之运用到教学之中,而且也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实践里。1958年3月18日,梅兰芳借率领梅剧团来合肥公演 《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等代表剧目之机,亲自观看了省徽剧团表演的《水淹七军》等徽剧代表剧目。之后,他感慨万千:“我终于在京剧的娘家----安徽,观看到京剧的根源----徽剧了。”关于梅兰芳的好学美德,1930年徽州名人胡适曾专作论文《梅兰芳和中国戏剧》,认为“中国京剧有不少可取之处,大可推荐给外国观众看看”,称赞“梅兰芳是一位受过中国旧剧最彻底训练的艺术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一向显示要学习的强烈愿望”。

  徽州拓馃题词新

  有一则原载于1931年上海《新闻报》的“梅兰芳与徽州拓馃”的真实故事相当有趣。故事说的是:1931年,地处上海市延安东路大世界附近的著名徽菜馆大中楼徽菜馆,为适应食客求新的消费心理,在主营汤面、菜肴的同时,又聘了几位徽商妇兼营徽州拓馃。徽州拓馃上市时,还特地请来上海《新闻报》著名的专栏记者余空我先生为徽州拓馃采写报道,大造舆论。果然,徽州拓馃刚上市就倍受欢迎,甚至还惊动了当时红极沪上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他慕名来到大中楼徽菜馆,指名要品尝那从未听说过的徽州拓馃。品尝过后,兴犹未尽,又乘兴欣然挥毫,应邀为该店题写了“徽州拓馃,古风古味,名不虚传”的赞语,装裱之后高挂于大堂。从此,上海大中楼徽菜馆生意日隆,声誉鹊起;从此,在其它诸多徽州旅外徽菜馆里,不但增加了徽州拓馃这一新品种,而且还使其作为一道名点而登上宴席,并以这则“梅兰芳与徽州拓馃”的趣事谈资,为食客、美食家们助兴、添味、增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