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徽州文化
祝裕隆两百年历史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3-09-30 10:47:27 来源:中国徽州 本站编辑:负暄

  祝裕隆两百年历史的启示

  苏 旭

  金华兰溪的祝裕隆布店,从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开始,虽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却能历经朝代变革、天灾人祸,直到1956年的公私合营,全盛时资金达百元银两,绵延七代人,繁荣近两百年。

  “委托经营”和“两权分离

  海宁人祝丹山,疾走在通往兰溪的小路上。

  他费尽周折从地主家逃出来,一路往西南方向走,终于到了兰溪。他想到了这里地主家再不会找来了吧。于是拿出所有的积蓄,在街头摆了个小布摊。那一年,是清乾隆二十四年。

  祝丹山本是地主家的奴才,摆摊不过是谋个生计,孰料买卖却蒸蒸日上。祝丹山大喜过望,遂在西门城楼边租下一间店面,正儿八经做起了生意,始称“祝恒源”,后改称“祝裕隆布店”。

  若干年后,祝裕隆成为金、衢、严三府最大的布店,并在金华、游埠两地开出两家“联号” (与分店不同,“联号”是指三家店不分大小主次,无隶属关系,独立核算,鼎足而立),在浙江中部、西部,老百姓无人不晓。

  祝丹山本是一介家奴,也无甚学问,他究竟是靠什么,把这家店经营得如此有声有色?

  原来在当时的兰溪,徽商聚集。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 “委托资本”是徽商经营资本的来源之一。但事实上,由于徽商吃苦耐劳,又多具商业智慧,因此也有许多徽商受人委托,专替人管理经营店铺生意,称为“经手”,颇似我们今天所说的CEO— —“职业经理人”。

  祝丹山靠的就是“经手”。

  1790年,在祝裕隆开设金华联号之后。一日,祝丹山召集全家老小,正式宣布,今后将全权委托非本族的徽州商人经营店业,并立下两条规约:

  其一,祝氏八房(是时祝氏子孙已繁衍为八个房头)各派出一名代表,组建成一个团队,推举一位店的主事人委托经手经营,除年终由店主事人听取经手的经营状况报告,决定经手的去留外,平时一切经营权、人事任免权、奖惩权等等,均由经手行使,祝氏家族一概不加干涉;

  其二,祝氏亲属一律不得在店内任职,包括在店内当学徒或一般员工。在城区的祝氏家庭成员不得在店中赊欠贷款、暂借银两,或拿取店中一丝半缕;在乡区的祝氏家庭成员因事来城,只允许在店中一宿二餐,不得多作滞留。这些条约,体现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制度,据考证比西方至少要早一百年。在两百多年里,祝裕隆的历代接班人莫不视之为真理,严守谨遵。

  “用人不疑”的人才制度

  当地许多店主知人善任,慕徽州商人善贾,且讲究商业道德,吃苦耐劳、忠于一主,所以对聘来的徽商给予礼遇,薪水也颇为丰厚。固而有很多“经手”到后来能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开店当老板。

  在祝裕隆布店,除炊事员、栈司、染坊工人为义乌人外,店中从经手到店员学徒均为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中,经

  手的报酬是一般员工的3~4倍,年终二八分红。虽然店主的子女亲属不得入店,但经手却可以带子孙进店习艺并留做学徒,将来还可顶父职。也有的经手一旦年长退休,留在店中养老,店主照样发放薪水。

  除此之外全店上下员工除了可领取薪水外,年终店中门市出售布匹剪下的机头布作为福利。更可贵的是,店主鼓励员工做“集体小伙”,也就是员工们可以自己集资以店的名义,做除了绸布以外的其他生意如南货、土产、桐油等。有时候,员工们靠“小伙”挣的钱比自己的工资还要高。

  徽商雇员的忠诚、智慧赢得了祝氏家族的信任,而祝氏家族对待雇员的人性、人情更是令他们加倍地忠心耿耿。在祝裕隆两百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名“经手”贪污,堪称古今中外商史中一大奇迹。

  祝氏家族用人不疑,而且唯才是举。这一点甚至从他们推选店的主事人可窥见一斑。据有关人士介绍,祝裕隆最后一位店的主事人为张秀琳,乃祝家四房祝达的正室夫人。张秀琳本是广东人,又是一介女子,但非常有才能,祝家无男女门第观念,上下一致推选她为店的主事人。

  一方面讲究人性、人情,而另一方面,祝裕隆布店又立下了一些店规,以约束雇员的行为。

  店规要求雇员“不可以嫖赌,不能讲粗话,打烊后不能走工(即到外面玩)。为人处事要讲信用。除经手外,一般雇员不得带家属。三年两头可回家两次,一次两个月。”除此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店规要求雇员必须对父母孝敬。如有不肖子孙,未将工钱按时寄回家中的,若店中知晓,则不

  发放工钱给本人,而是直接寄与其父母。

  许多徽籍经手和雇员的子孙,从小就在店中学徒。一个店就像一个学校,小学徒从抄写、打扫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学习技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学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日后顶替父职,也非常讲究职业道德。祝裕隆徽商雇员代代相传。店主优待雇员,雇员忠心耿耿,极少有现在“跳槽”的情况。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自己开店为老板,成为商界精英,却仍然在祝裕隆任“经手”,甘为祝氏效犬马之劳,有的历任当地商会领袖仍恪守自己的岗位。

  “品牌”至上

  从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祝丹山始设布摊,后来成为祝裕隆建记,到乾隆五十四年(1790)在金华西市街开设祝裕隆泰记,直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兰溪游埠开设祝裕隆成记,三家联号鼎足而立,风光两百年。

  这两百年中,祝裕隆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一直很好。关键还是祝裕隆经营作风优良,货真价实,诚信无欺。

  旧时老百姓,以穿青布蓝衣为多,一般店的青蓝布料,由于染色工艺落后,容易褪色。祝裕隆布店为了改进布料质量,三家联号均自设染坊,揣摩染色技艺,染出来的青蓝布料质量高,不易褪色,深得百姓喜爱。货真价实,且实惠,自然是顾客盈门。

  值得注意的是旧时布店有“放尺”的陋习,祝裕隆布店绝不参与不正当的价格竟争,你放你的,我仍是平尺平价不二价,保持大店的风度和尊严,固此反而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祝丹山五世孙祝绍政任当时祝裕隆布店店主事人,他创办了兰溪私立祝氏湘岩小学,为金、衢、严三府企业办学之先行者,更得百姓敬仰。

  或许,先辈商家,从那时候起,就朦胧地意识到了“品牌”二字的重量。

  两百年的祝裕隆,经历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祝氏家族一度疏散迁徙、脱货求财,又历经几

  度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抗战胜利后,祝氏家族又重回城。单凭“祝裕隆”这三个字,银行钱庄和外埠生产厂、批发商无不给予信用支持,对祝裕隆金、兰、游三家联号,赊购货款均任取任求,对其还款能力坚信不疑。而内外地消费者,对祝裕隆布店的喜爱和信任,更使之门庭若市,很快便重振当年雄风,仍占据金、衢、严三府绸布业的霸主地位。

  “百年”战略

  清咸丰年间,社会渐趋动荡。为使祝裕隆永褒千秋,在祝裕隆布店徽商经手的策划下,祝氏家族从金、兰、游三家联号中,抽出部分积蓄,成立了名为“三合庄”的置业机构。

  这一“三合庄”在龙游县购置良田2000多亩,作为土地投资。同时,在兰溪县城购入大量房产,收取地租、房租。

  “三合庄”组建以后,祝氏家族的所有家用开支,全部从“三合庄”的收入中支取,不再从祝裕隆布店开支。

  这一举措,一方面节省布店开支,使布店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规模。而另一方面,在社会局势不稳定的

  当时,土地可谓是“炸不烂、烧不了、不贬值”的最佳投资项目,为祝裕隆布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在祝氏家族成员心目中,祝裕隆布店是其家族生命力所在,是无可争议的家族主业,要不惜一切保护它。成立“三合庄”置业机构,更多地是为了主业能更好地发展,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