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历届专家演评
张树新:论可持续发展的天然植物染色
发布日期:2014-11-18 15:44:28 来源: 作者: 本站编辑:csy

张树新_副本.jpg

  用植物中提取的色彩进行染色可谓植物染色。植物染色主要应用于纤维材料中,并须通过媒染剂使之固色。

  植物染色的历史悠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就有蓝靛、茜草、栀子等植物的染色面料,其中茜草的媒染剂是钙铝铬的化合物、栀子的媒染剂是矾土(见《染作江南春水色》韩.金成熺著)。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植物染色了。

  植物染色的优点是,原材料寻找方便,如各种树叶、枝干、草根、果皮等皆可作为染料。并且它不像化学染色那样的污染环境,也不会使人的皮肤形成过敏反应,符合当今的环保要求。但植物染色也有的缺点,即每一次染色时的颜色很难相同,且不易于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但这也可认为是优点,因为它正好符合了当今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了主流意识。我党在十七大中也明确的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的精神非常的及时和必要,因为若再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环境,将随着环境的制约很难在继续下去。其实,我国的古代先哲们早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史记·殷本纪》中曾记载了“网开一面”的典故:“汤书,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此“网开三面”后来演变成“网开一面”的成语。另外,在《论语·述而》中也记载有孔子:“钓而不纲,弋不谢宿”的观点,即钓鱼只用鱼竿而不要牵动鱼网的绳子,及不射窝中的鸟。老子在《道德经》中更是提出了:“天之道,利而不害”及“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要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当今染织行业的印染工艺中,化学染色的染液及后处理工艺对水源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它不仅污染河水还会污染地下水,据统计世界上至今仍有数亿人的饮用水得不到安全的保证,发展中国家80%的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考古队发现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水井的遗址,中国是最早发现地下水和最珍惜水源的国家之一,在《管子》一书中就有“当春三月……抒井易井”的记载,其“抒井易井”是指对水井做挖除淤泥清理水井、净化水井的工作,古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之强,足以超越今人。《管子·形势》中记载了管子的观点:“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即不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即便是成功了也不会长久。今人常常为了一己私利而去破坏自然,这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生产,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天然植物染色技术则是一种取于自然,而又能还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植物染色的应用范围可以非常广泛,如地毯的植物染色,旅游产品的植物染色,服饰面料的植物染色,室内床单、被罩及沙发和靠垫的植物染色等等。其实,中国最早的染色地毯就是由植物染的靛蓝染成的,称之为“三蓝毯”,该毯分深、中、浅三种颜色,后来又发展为在三蓝的基础上加入矿物和其它植物颜色,后称之为“三蓝加彩”地毯,现在的“仿古地毯”依旧在使用这种植物染色工艺,“仿古地毯”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又产量较低,故在市场上一直是抢手货,尤其是受到国外买家的追捧。

  天然植物染色技术在旅游产品中原本有非常广泛的前景,如国外友人来中国时,常常会收藏一些少数民族的植物染色的蜡染、扎染及蓝印花布等民间工艺品,但由于现在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汉族化,天然植物染色的工艺技术因耗时长、成本高,故在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染色的从业人员正在逐年减少,有的地区已到了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一方面国家在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天然植物染色的工艺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正在萎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了在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系染织专业,顺应时代的需要,对天然植物染色的工艺技术开始了系统的研究与挖掘。首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了相关的天然植物染色的专家来我系讲学,同时组织老师和研究生到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了散布在民间的各种植物染色的工艺技术,并结合所掌握的相关染色知识,在学院内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实验,现已初步掌握了天然植物染色的部分工艺技术。通过实验感受到天然植物颜色具有无比的魅力,首先,天然植物染取材方便,因为植物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即便有些植物在都市中不好找,如红花、黄连等,但在中药店或在网上也能轻松获得。天然植物染色从审美的角度讲,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染色时的水温、时间及媒染剂等固色材料的不同,染出面料的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这种神奇的变化效果,常会驱使人们产生好奇心并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实验深入下去,且乐此不疲。清末大思想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先生所谈的三种境界,其实并不适合于描述植物染色时的心境,笔者认为还应该有第四种境界,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在植物染色的实验中,常常是乐在其中而又于无意中有所惊喜,这是一种自然而又怡神的境界。

  现在的生活方式虽然与以前不同了,如节奏越来越快了,着装也越来越时尚了,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自身的生活质量了,植物染色工艺如果仅停留在少数民族所认知的技术和生活方式中,在内地的汉族居住区的确与当今的生活环境不太相融,但如果能顺应时尚,将植物染色的工艺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则可满足许多个性化的需求,如用植物染进行室内装饰中的床罩、抱枕等产品设计,因植物染色不像某些化学染色对人体的皮肤有伤害,故更适合一些皮肤对外界异常敏感的人群及更适合产妇和婴幼儿使用。

  总之,天然植物染色工艺,既可给设计者带来无穷的遐想,又可使使用者身体健康,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在“衣、食、住、行”中,“衣”是首位,而“衣”又离不开染色,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天然植物染色在今后的生活和理论实践中必然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