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历届专家演评
赵萍:从消费趋势看生态纺织品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4-11-18 15:49:53 来源: 作者: 本站编辑:csy

赵萍63_副本.jpg

 

  从消费趋势看生态纺织品发展对策
  商务部研究院 赵萍
  一、 生态消费与生态纺织品
  1. 生态消费
  生态消费源于绿色消费,是绿色消费的延伸。绿色消费关注的是消费品的环保。生态消费则更注重消费的“生态性”,综合考虑了消费前资源有效利用、消费时和消费后废弃物后续处理,主要表现为:消费品本身是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品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是环保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要少、对环境无危害、可循环利用;消费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残存物(李英、刘奔,2010)[1]。
  但是,有观点认为:尽管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模式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它们强调的消费主体是人类,目的也是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并没有明确指出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应承担的生态责任,没有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这样的消费模式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因此,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模式的推进效果欠佳。而生态消费则是适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既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既能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消费需求,又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或过程(许进杰,2011)[2]。与生态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是,在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中,人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被放入整个生态系统中,而不是作为生态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该模式的目标是构建生态文明,而不是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 生态纺织品
  生态纺织品是指那些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并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生态纺织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要求纺织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无公害。狭义侧重消费、生产、废品处理某一方面的生态性。
  2000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并开始实施《生态纺织品》标准,表明国家对服饰影响人体健康的关注。2002年11月,国家又颁布实施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该标准根据最终用途将生态纺织产品分为4类,即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装饰用品。对有害物质分别规定了禁用或限量指标。2006年,国家又推出了一系列纺织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为生态纺织品的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标准都是参照欧洲生态纺织品认证的要求,结合国内实际制定的,但还只是推广执行而不是强制执行。

 
 
生态消费
 
 
 
 
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消费
 
 
 
低碳消费
在时间序列上,绿色消费早于生态消费
1-1 生态消费与其他消费模式区别和联系
1.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2.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消费对象
生态消费源于绿色消费,是绿色消费的延伸
绿色消费方式
 
人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1.     与绿色消费不同:强调消费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2.     与低碳消费不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虑经济、社会维度。
3.     与生态消费不同,认为人是生态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人的地位更高
1.        消费品生产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是环保的;
2.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要少、对环境无危害、可循环利用。
 
1. 消费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
2. 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残存物
生活性消费
生产性消费

  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部分消费者正处于从生态消费理念到生态消费行为的转变过程中,这个转变需要经历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的增加;第二个层次是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第三个层次是个体生态消费行为的形成;第四个层次是生态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目前,对大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已经达到了第一个层次,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一部分人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层次,但由于受到政府政策、公众活动和周围其他人的影响,对具有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有所认知,价值观或态度有所改变。少部分人开始步入第三层次,即在生态消费观念的引领下,开始在汽车、家电等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开始采取生态消费行动,但多数人虽然具有生态消费意识,却由于生态消费品价格过高、可选择性较少等原因,没有相应的生态消费行动。只有极少数人进入到了第四层次,这些人是生态消费的先锋,他们摆脱了传统意识、道德、规范、传统等因素的限制,树立起强烈的生态消费愿望,并在生活中坚定地采取各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生态消费行为。
  二、 生态纺织品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
  1.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预示发展生态纺织品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将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建设将从制度环境上推动生态纺织品的发展。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穿着要求也愈来愈高,不再限于是服装的造型,款式,更注重服装的面料是否舒适,是否环保。国际上已开发上市的“生态纺织品”一般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线,抗辐射,增湿等多种功能。这类产品在我国还属初创阶段,已经推出的主要以内衣为主。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生态纺织品所具有特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必将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
  2.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表明生态纺织品发展的紧迫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921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然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付出了大量消耗有限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交互作用,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一方面,由于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和工业化进程形成了更加趋紧的资源约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了严峻的生态环境约束。但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给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消耗能源、产生的废弃物日益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规模的扩大将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大力推动生态消费战略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纺织行业,作为与消费者日常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之一,也是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三位的行业。发展生态发制品,是在我国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背景下,纺织行业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3. 消费意愿增强预示生态纺织品市场的重大机遇
  生态消费意愿更加清晰明显。在“两个约束”条件性进行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人们的生态消费理念将会更加清晰,低碳、节能、环保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尽管当前的统计表明,有77.0%的家庭“有意识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产品”,但除了使用节能灯的家庭占78.9%以外,使用其他节能型家电、节水型产品的家庭没有一项过半数的。大多数家庭没有全面地购买和使用节能家电和节水型产品。[3]但是,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消费理念将逐步转化为生态消费行为。调查显示,2011年73%的消费者愿意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低碳生活;82%的消费者表示即使价钱贵一点,也愿意购买环保节能型的产品。[4]未来十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走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会把生态消费理念转变为生态消费行为,使生态纺织品成为社会多数人的消费选择。
  三、 从生态消费角度看发展生态纺织品的对策建议
  生态纺织品符合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发展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套高,消费者也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在纺织品生产和消费中追求“绿色产品”已成当今发展的一大趋势。纺织企业要根据绿色消费的需要,根据国际上有关环境保护、生态产品认证的要求进行调整,增加绿色产品的产出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1. 建立与国际化的生态标准体系
  环境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但是,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完善的概括全面的纺织品生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生产加工企业生态环保意识还刚刚建立,受多方因素影响,还远没有普及到自觉自愿做到。为适应国际国内生态消费发展趋势,建立健全我国的纺织品生态标准系统,确定执行的相应机构和授权认证程序、取证的优势等,以在生态标签认证的制度大环境氛围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力度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如:有害物质含量标准、产品阻燃标准,产品对消费者安全性保护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转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急需建立健全我国生态纺织的标准体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促进我国纺织业的再次振兴发展。
  2. 注重生态纺织品认证的权威性
  加快生态纺织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纺织品认证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目前,市场上涉及的生态纺织品、环保纺织品、生态纤维的标志有多种。我国生态纺织品认证始于1994年,主要是指从人类生态学的要求出发,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产品,重点是控制如有害染料、甲醛、重金属、整理剂、异味等有害物质。此外,还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展的生态纺织品安全认证,这种认证是以国标GB/T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为依据,对纺织品的有害染料、甲醛、重金属、整理剂、异味等有害物质等的认证。生态纺织品认证的专业化程度高,消费者难以真正了解。特别在当前各种认证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消费者容易混淆,信任程度也不高。因此,应把生态消费的观念引入到生态纺织工业的规划当中去,根据消费需求研发和涉及生态纺织品,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严格检测流程,加强认证权威,并加贴了相应的标志,为消费者创造放心的购物环境。
  3. 引导生产企业加强认证工作
  生态纺织品认证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引导和促进纺织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开展生态纺织品认证,是我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我国公民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扩大出口、进军国际市场的需要。但是生态纺织品认证都是执行自愿原则,即申请者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生产者自主决定。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于生态、环保的意识才刚刚建立,基于财力、成本、技术能力、环保大氛围等多方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和要求,自觉自愿性还远远不够。有必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生产认证、环保生态等认证,引导企业将环保和安全理念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生产、加工整理的整个生产链条中,促使生产者采用较高的标准,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对消费者有益的产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保证人体健康的目的。从而提升我国纺织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 探索更多天然材料以满足多样化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特点日趋明显。生态纺织品虽然具备有机环保的特点,但当前我国生态纺织品的品种还及其优先。不论是面料质量还是色彩、舒适度、时尚度,都尚不能满足人们对服用纤维的多样化要求。因此,扩展了原材料的供给范围,研究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染料、天然浆料和天然整理剂等以取代现用的化学品,或者采用少水和无水的染整新技术,使其与环保相结合,减少纺织服装业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获得有利于人类服用的优质服装材料,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态纺织品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5. 在营销策略上实行出品质优先
  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环保水平和穿着安全的竞争,并且是更有决定性意义的竞争。根据当前生态消费快速增长的大趋势,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能紧紧关注价格手段。由于生态纺织品使用环保的、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材料,用于纺织纤维原材料的动植物在种植或饲养过程中,所用的肥料、饲料、生长剂、除草剂、消毒剂等对人类都是无毒无害的。生态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也实行了无毒化、有机化,使用在加工中不需要染色的天然彩色纤维,如彩色棉等,采用大豆、牛奶、玉米、竹子为原料的新型纤维,具有抗菌、负氧离子功能,是被称为“第二肌肤”的有机生态材料。且生态纺织品几乎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的素纤维制品在土壤中能很快被分解,制成品在废弃后能自行降解。所有这些特点都将生态纺织品与普通纺织品区别开来,为生态纺织品企业市场营销提供了最主要的竞争力。
  [1]李英、刘奔,我国生态校长研究综述,商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第23~24页。
  [2]许进杰,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研究——基于资源型供给紧约束的视角,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第194页。
  [3]家庭节电概述,http://www.cecol.com.cn/a/20120425/1647357.html.
  [4] 2011时尚之风吹向何方 八大消费新趋势抢先看,http://www.sina.com.cn,2010年12月15日08:23,第一财经日报